当天夜里,余震再次袭来。
幸运的是,震级并不大,约8级左右。
所有人都睡在户外,因此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物资也没有损失。
贺乔在黑暗中睁开眼睛,感受着地面的震动,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余震虽然仍令人心惊,但比起之前的大地震,已经算是仁慈了。
然而,坏消息紧随其后。
清晨,当众人纷纷醒来,却发现气温已经飙升到了零下40度。
按照这样的气温回升速度,最多还有四天,气温就会突破零度,积雪将开始迅速融化。
洪水,已经迫在眉睫。
营地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大家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连齐朵和江艺也加入了扎木筏的行动中。
只有那位重伤的幸存者留在营地看守。
贺乔递给他一个哨子,叮嘱道:“有事就吹哨子。”
经过众人的商议和参考书上的教程,他们最终决定扎十个小型木筏。
每个木筏的尺寸约为两米宽、五米长,采用双层横竖结构,以增加稳定性。
由于缺乏足够的绳索和铁丝,他们采用了书上的古老工艺——榫卯结构,将木材牢牢固定在一起。
十七个人,加上狼群和所有的物资,这些木筏足以容纳。
更重要的是,这十个小木筏最终可以组装成一个大型木排。
在洪水湍急的时候,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他们不被冲散,增加生存的几率。
营地中,每个人都忙碌着。
斧头砍伐木材的声音、锯子切割的声响、还有人们低声交流的嘈杂,交织在一起。
贺乔休息的间隙,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心中默默计算着时间。
好在有狼群帮忙,大型木材的运输,它们出了大力。
其他幸存者们感激狼群的付出,经常拿自己的食物喂给它们。
在木筏建造的间隙,幸存者们像不知疲倦的工蚁般忙碌着。
齐朵带着几个女幸存者蹲在积雪旁,用铁皮罐头小心地舀取干净的雪。
她们寻找干净的积雪装进那个褪色的充气泳池——这是幸存者老李贡献的“宝贝”,浅蓝色的塑料泛着陈旧的光泽。
“这池子,我孙子以前最爱玩了。”老李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泳池边缘,声音沙哑,“现在能救大家的命,他在天上看着也会高兴。”
没人问,他的小孙子现在在哪里,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答案。
贺乔掏出几卷塑料袋,这是在菜场买的,3元一卷。
这玩意装雪好用,还不占地方。
齐朵高兴的接过,“我保证把这些塑料袋都装满雪。”
最令人惊喜的是于叔。
这位沉默寡言的中年人正在营地角落搭建简易炭窑。
他布满老茧的双手灵活地堆砌着泥块,动作娴熟。
“年轻时在老家烧过炭。”于叔注意到贺乔探究的目光,难得地多说了几句,“闷烧出来的炭又耐烧又没烟。”
贺乔立即召集人手帮忙。
很快,几个简易炭窑在营地边缘附近排开,青烟袅袅升起。
她在旁边记笔记学习,还和于叔一起控制火候。
当第一批木炭出炉时,漆黑的炭块在雪地上格外醒目。
随着时间推移,余震的震级越来越小。
余震的震感已经非常微弱,不再构成任何伤害。
但幸存者们紧绷的神经丝毫不敢放松——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已经抵近零度刻度线,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夜幕降临后,没有人敢在火堆旁安睡。
所有人齐心协力,将十个木筏紧密连接成一个整体。
木筏相接处发出“吱呀”的摩擦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物资搬运工作持续到深夜。
肉眼所见的所有物资,全都被装上木排。
不仅仅是食物、衣服、收集的积雪等,连汽车零件、损毁的帐篷等一切等用到的东西,一个不落。
大件物资都被固定在竹排上。
贺乔站在木筏中央,借着月光清点物资。
她的目光扫过每一件被小心翼翼保存的物品:生锈的铁皮、磨钝的刀具、断裂的皮带、破损的外套、压扁的矿泉水瓶...
这些在太平岁月会被随手丢弃的“垃圾”,如今都成了珍贵的生存资源。
战影带着狼群在木筏外围巡逻,它们的耳朵不时抖动,警惕地捕捉着夜色中的每一个声响。
小灰嘴里还叼着一块不知从哪里找来的金属片,献宝似的放在贺乔脚边。
当最后一包物资被安置妥当,木筏上陷入短暂的寂静。
所有人都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被洪水重塑的世界。
“咱们按照木筏上的编号,每家有自己的位置。如果木排被冲散,大家各自在自己的木筏上,自求多福。”贺乔的声音回荡在夜空中。
她说完,迈步走向属于她的位置——5号和6号木筏。
这两个木筏位于木排的中心位置,她和狼群独占此处。
其实,按照她的本意,她更愿意待在木排的边缘,那样行动更方便,做事也更灵活。
但考虑到狼群的体重,中心位置显然更适合配重,能够确保木排的稳定性。
她不得不做出妥协。
众人纷纷收拾好物资,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手中握着木头,开始雕刻船桨。
这几天大家忙于建造木筏,根本没时间制作船桨,现在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木排上,每个人都低着头,专注地削刻着手中的木头,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味道和紧张的气氛。
黎明小队的位置在贺乔的左边,此时他们也在用刀子制作船桨。
刀锋划过木头的声响,伴随着低声的交谈,显得格外清晰。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