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当然不是很理解陈平安所说的专业术语,不知道什么叫做镜面反射成像。
但是他知道,这并非是什么仙法妖术,而是科学技术。
陈平安在讲解这一镜子的时候,就已经刻意地淡化他自身的作用,而是重点描述了工匠们的付出。
为的就是让这些大臣们不会觉得惊为天人,难以理解。
李世民道:“如此神物,造价高也可理解,从今往后,也就有了真正的镜子了吧。”
陈平安回道:“陛下英明,用琉璃造出此镜的技术已经成熟,后续还可以持续改进,用其他材料代替白银,作为镜面涂层,从而降低造价。”
李世民看了看旁边,还在回味的大臣们,就有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思。
这大唐,也就只有朕一人知道陈平安的身份,也只有朕一人,听过他讲述千年之后的那个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世界。也只有朕,见到了贞观年之后的历史。
这般心思,也就造就了一个不太一样的李世民。
李世民挥挥手,让郭安把镜子抬走,收起来,又高兴地道:“陈卿造出如此神物,当赏!”
“将作监的工匠们日夜研究此手艺,造出这等神物,让人可以看清自身,以正衣冠,当赏!”
大臣们也都是回过神来。
纷纷祝贺。
“恭喜陛下!”
“贺喜陛下,得此神物。”
李世民笑了笑。
他可是知道,这东西,用处就是和铜镜一样,就是比铜镜更清晰一些。
所以,应该还是用来作为商品,可以出售的,并非是唯一。
相信不久之后,这东西两市都能出现镜子。
李世民猜的也没错。
没多久。
东西两市的市面上就出现了镜子。
比十二寸的镜子,搭配了镜子框架,还有一些,搭配着梳妆台。
就这,几乎是卖出了天价。
有一些东西,一旦多了,其实也就失去了价值。
稀世珍宝、稀世珍宝,主要就在于稀少和罕见,甚至是独一无二。
琉璃制品一开始,价格很高,而等到产量提升,市面上的琉璃制品存货多了,价格也就慢慢地降下来了。
将作监如今也减少了琉璃制品的研发,而是开始转向制造镜子。
白银的造价比较高,要是能进行加工,用合金来作为涂层材料,也不是不行。
陈平安在等待海船建造完工的同时,又开始了报纸制作和研发。
在经历了北伐一战的热点之后,这邸报已经是深入人心了。
每天围在告示栏前面看邸报、听邸报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是从早到晚,都有人驻足。
马周经过陈平安的反复提点以后,终于弄明白了这個报纸应当怎么弄、怎么编排,几乎是第一时间抽调了一些弘文馆的学子和御史台的御史,然后直接找了个大宅子就开始埋头编写第一期大唐邸报的报纸。
没有改成什么大唐日报,大唐月报什么的,还是延用以前的名字。
直接称之为大唐邸报,在秘书监建立了邸报司,有编辑、主编、审稿员,最后交由门下审核,审核通过,再进行刊印,最后发行。
最初的邸报是没有太多的排版要求,面板也都比较简单,一个消息,一段话。
如今,大唐邸报上的内容要变多了,因为有了地方上的御史,还有学子投稿,可以把邸报上的内容,扩展到大唐十三道、360个州府。
第一版第一期的大唐报,终于要面世了。
每一篇内容,都要标注时间,编辑姓名,这个编辑就相当于是记者。
当然,大唐叫做著作者。
也就是说,只要是稿件被采纳了。
他的名字就会出现在邸报上,其实,就相当于是扬名天下了。
这一年多来,已经有好几位学子,因为报道地方上的一些新闻,从而扬名天下。
当然,对于一些贪官污吏的举报,稿件上面,还是一个佚名。
除非,这个学生不怕死,刚正不阿,就为了出名,非要用自己的原名。
秘书监还是要尊重著作者的意愿,给他加上原名的。
毕竟,这也是坚持公正公平公道,保证稿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诚信度。
因为是第一次卖邸报,能不能成,也没个底。
李世民、马周、陈平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商讨之后,确定了一千三百份。
也就是说,十三道,每一个道,先送一百份。
卖了再加印。
毕竟,一千三百份也不是一个小数额。
就算是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已经稳定,新纸的质量更好了,印刷的速度提起来了。
但是也需要一点时间,还有运送大唐邸报的时间也都要算上的。
不然,一份邸报送到地方,需要七八天,这时效性也就过了。
作为大唐报的第一次上市,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朝中官吏,无疑是非常紧张的,一方面他们都觉着这东西好,但另一方面又怕这东西让人没法接受,没有人愿意出钱。
两文钱一份报纸,是不多,可关键也
是要有人愿意出钱买啊。
真要是想要看邸报,其实去那告示栏也不是不行。
邸报的重要性自然是不必说了。
大唐百姓们的消费水平有限,不可能在开始卖邸报之后,就不张贴邸报,以及安排人读报了。
这时候,识字的人可不多,要是不读报,而是卖报,那信息还是掌握在读书人之口,什么都是他们说,百姓们听。
邸报也就失去了引导舆论的作用,还很可能引起百姓们的反抗和反感。
好好的邸报,竟然开始想着赚钱起来。
皇帝是不是穷疯了?!
所以,告示栏那里,还是会继续张贴报纸,然后有专人读报。
大部分人,想要看报,可能还是会选择去告示栏那边吧?
李世民一大早就溜达到了长安城里的酒楼上,点了几个小菜和一壶酒,坐在二楼的窗户前面吹着寒风看街景。
坐在他面前的人,就是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就这两人。
李世民这也算是微服私访,人多了,反倒是不自在。
杜如晦如今还在修养身体,这外面寒风呼啸,出来容易感染风寒。
马周还在秘书监,忙着刊印大唐邸报。
魏徵……还是算了,出来带着此人,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好心情。
今天,也不是常参,就是来看看外城的百姓们,以及报纸卖的如何。
“卖报咯、卖报咯,两文钱一份,秘书监新出邸报,大棚蔬菜基地建立、将作监少监陈平安进献神物琉璃镜,君臣惊为天人!”
“卖报咯,卖报咯,两文钱一份,秘书监出品,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卖报咯,卖报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报可知天下事。”
“两文钱一份!”
卖报小孩童,也就十二岁左右,正卖力的边走边吆喝着。
一人手中十份报纸。
卖完,交了钱,可以得到五文钱的工钱。
所以,这报纸一开始也并不赚钱,完全就是赔本赚吆喝。
楼上,李世民叫来了樊楼的伙计,让他下去买三份报纸,送上来。
其实,这么便宜的报纸,那么大一张纸张,上面报道着不少地方上的时政新闻。
这种文学方式,也是前所未有。
不少人还是觉得新奇,拿出两文钱,直接买下了一张报纸。
很快,一百份就卖光了。
好在,这里是京师,秘书监那边还在加印,报童们可以去领取晾干之后的报纸,继续卖报。
十份报纸,二十文钱,他们可以得五文钱,若是一天能够买一百份,那就是五十文钱呢。
这可比那些工地上的工匠的工钱还要高不少呢。
李世民拿着报纸,摸了摸,纸张和他所用的宣纸,还是差了一些。
不过,这报纸上的字迹清晰,没有漏墨的情况出现,拿着还有一股墨香扑鼻的味道。
只要字迹清晰,价格便宜,那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一期的大唐邸报,头版头条就是李世民亲笔写的一篇文章,大概内容是说这报纸是朝廷支持下办的,用于传播一些信息让全国所有百姓知晓。
第二版,则是陈平安进献琉璃镜子。
李世民在琢磨报纸质量的事情,长孙无忌、房玄龄则一脸激动的看着报纸。
邸报也不是第一次见了。
但是这一次并非是邸报,而是大唐邸报,上面还有他们两人所编写的一点内容。
长孙无忌对于吏部的一点儿简介看法,房玄龄对于如今商业兴起、以工代赈之后,农夫纷纷弃田从商、弃田从工,导致良田荒废,又或者是良田被佃主收走的现象之见解。
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编写这些内容,然后刊印在了大唐邸报上面。
这和协奏章,以及上奏的情形是不一样的,感觉也不一样。
那种世人开始听着、读到他们编写的内容,对朝政、国策的见解。有一种可以获得认同感,还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获得感、自豪感。
不过一会儿。
樊楼这边也有了一些食客。
有人的手中已经拿着一张报纸了,等到坐定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读报。
声音不大。
也以为这二楼雅间的人不多,所以大家都能听得见。
读完之后。
才把报纸递给了身边的人传阅。
“诸位,这大好的纸张配上这印制,怕是不便宜啊,就卖这么点钱,岂不是得一直亏下去?”
“多少……有一些浪费呀。”
能识字读报的人,一般也都是读书人,又或者是世家子弟、寒门士子,又或者是京师城内的官吏,又或者,也有一些商贾。
而在他身边,已经看过了大唐邸报的好友,则笑着回答道。
“无妨,圣人既然能够定下此策,以大唐邸报报道各州之政务消息,还有朝中大臣们对国策之简介。然后以大唐邸报为册,广而告之,便是想要让天下人都能知晓天下事。”
“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朝野上下,政吏清明,才是真正的明
君。”
“我观之,如今之大唐政吏之清明、君明臣贤之朝堂,远超以前,可以说是亘古未有!”
李世民听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