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听雪小筑内。
苏元收到了林闲回信和附带的草图。
她屏退侍女,独自在窗前坐下小心翼翼展开信纸。
当看到林闲略带潦草的字迹,以及字里行间条理清晰的叙述时,她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那个在杂乱工坊里、因灵感迸发而兴奋忙碌的才子身影。
苏元的嘴角泛起一抹温柔的笑意,连眉梢都柔和下来。
她开始仔细阅读了林闲关于借鉴珠钗卡簧和密封结构的详细设想,尤其是那张虽然笔画简洁却思路清晰的示意图。
看着图中那巧妙转化的结构,苏元心中暗赞林闲举一反三的能力。
凭借着女子特有的细腻,她还敏锐注意到图中一处关于卡簧受力支点的设计,似乎将所有压力集中于一点。虽然巧妙但长久使用之下,恐有金属疲劳之虞。
苏元沉吟片刻并未直接修改图纸,那样显得过于越俎代庠。而是提笔蘸墨,在回信中委婉写道:“见君草图思路清奇,化闺阁小巧为经世致用之器,元儿叹为观止。然妾观图中钗簧受力之妙,偶有一思。譬如女子撑伞,若伞骨之力尽聚于一处恐大风易折。若力道能如伞骨般稍作分散均衡承托,或可更增其稳固耐用。此乃妾于日常女红针黹间,观物察理所偶得之愚见,妄言一二,君自斟酌。”
苏元巧妙用“伞骨分散受力”这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比喻,既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又给足林闲思考的空间。
随信苏元还附上了一小段自家织坊特制的、韧性极佳、质地密实的素白鲛绡,并附言:“此绡乃家中所织,韧而不脆,浸油不腐,或可试为密封垫材之一选?聊备一格,以供君参详。”
这份细心与支持,无声胜有声。
另一边,林闲的临时工坊内。
林闲正对着最新一版按照珠钗灵感改进的泵头模型进行测试,按压感已顺滑不少,但连续按压数十次后,确实能听到内部传来一丝极其轻微的金属疲劳的“嘶”声。他正微微蹙眉思索症结所在,苏元的回信和鲛绡恰好送到。
他迫不及待地展开信件,当读到“伞骨分散受力”这个比喻时,猛地一拍大腿,眼中精光爆射!
“妙啊!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林闲忍不住高声喝彩:“我TM怎么就没想到?力聚一点,久必衰疲!元儿真是……真是观察入微,比喻精当!这伞骨之说,简直比我翻烂十本《考工记》还有用!”
他立刻拿起那个出现疲劳声的模型,对照苏元的建议,反复揣摩,茅塞顿开!
林闲立刻铺开新的草图纸,开始重新设计卡簧结构,引入类似伞骨的分布式支撑点。
同时他拿起那段素白鲛绡,仔细摩挲其质地,又尝试用油浸润,发现其果然韧性强且密封性极佳,远比他自己试验的软木、蜡封等材料优秀!
“哈哈!天助我也!不,是元儿助我!”
林闲兴奋得在工坊里踱步,嘟囔道:“这鲛绡,正是梦寐以求的密封材料!元儿连这都想到了!这份心思,这份助力……我林闲何德何能!”
巨大的喜悦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被深深理解和支持的感动涌上心头。
他立刻伏案,再次给苏元回信。
这一次他的信写得格外长,不仅甚至带点夸张地感谢苏元的“神来之笔”,还详细阐述了自己根据“伞骨原理”修改后更坚固耐用的新设计图,甚至林闲特意画了张将泵头结构巧妙隐藏在芙蓉花苞内的“元启洗手液”概念图,旁边标注:“此物若成当如此图,既实用亦不失雅致,方不负卿之慧心巧思。”
在信的末尾,林闲的笔触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讨论,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更深的情感,文字变得柔和而真诚:
“得卿数次相助,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昔日只知元儿才情斐然,诗书满腹。今日方知卿之慧心兰质,更在格物致知之微末处见真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