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民也是个爽快人,得到了关键承诺,便不再废话,更懒得去看旁边脸黑如锅底的刘飞。
他带来的显然是精兵强将,动作麻利得很。
在赵有才的指挥下,工人们小心翼翼地从仓库深处搬出早已预留好的、品相最好的100个大西瓜。
王利民带来的卡车显然是有备而来,车厢底部铺着厚厚的干草,上面还垫着蓬松的海绵垫子。
连赵有才都忍不住低声嘀咕了一句:“豁!外贸部果然是大户,真讲究!”
100个西瓜,过磅称重,一共1322斤。
财务**大姐拿着厚厚的账本和算盘,“噼里啪啦”一阵脆响,最后把一沓崭新的大黑拾(十元人民币)郑重地把钱收到自己手中——整整6610块!
站在一旁全程目睹交易的刘飞,眼睛都看直了,眼珠子差点瞪出来,绿油油的(气的+羡慕的)!他脑子里飞快地盘算着:
“10亩地……660个瓜是第一批,后面还能摘……这……这得挣多少钱?五六十万?!”
再想想自己拉走的那2000个瓜,要是按市场价5块钱一斤算……那得是多少钱?!
一股巨大的肉痛感瞬间席卷全身。
他忽然觉得,这冬天里稀罕的西瓜……似乎也不是非吃不可?
要不……跟老党商量商量,退一部分?
或者……打个折?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再也压不下去了。
党建国则是在想,还有白兰瓜,要不不送了?坚决不送了。
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
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的硝烟味,家家户户熬糖瓜的甜香。
然而,今年的四九城,最轰动的话题并非年货,而是发生在那场高规格的迎春招待会上的一道“奇珍”——
寒冬腊月里,翠绿滚圆、沙瓤多汁的西瓜!
当服务员托着晶莹的果盘,将一片片鲜红欲滴的西瓜送到中外宾客面前时,引起的惊叹声几乎掀翻了屋顶。
人们小心翼翼地品尝着,冰凉清甜的汁水在舌尖炸开,带来一种与凛冽寒冬格格不入的盛夏体验
。当消息灵通人士带着神秘而自豪的口吻透露说出:
“这可不是什么舶来品,是咱们自己地里种出来的!就在京郊!”
这则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四九城的大街小巷、机关大院、使馆区和那些深藏不露的四合院。
“冬天能吃上国产西瓜了!”
——这成了小年最劲爆的新闻,象征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科技突破和生活品质的跃升。
嗅觉敏锐、深谙“饥饿营销”之道的党建国,岂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立刻行动起来,在市中心一家位置绝佳、客流最大的供销社,以不菲的租金租下了一个仅有两米宽的黄金柜台。
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开卖,而是只摆上了五十个品相完美、绿得发亮的西瓜,像艺术品一样陈列着。柜台旁立着一个醒目的告示牌:
“珍品反季西瓜,腊月二十五(两天后)限量发售!”
这招“只展不卖”彻底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这两天,供销社这个小小的柜台成了全城最热闹的“景点”。
衣着体面的干部、穿着呢子大衣的学者、操着各路口音的商人、穿着考究旗袍的太太小姐、甚至还有好奇的市民,络绎不绝地围拢过来。
营业员被问得口干舌燥:
“同志,这瓜怎么卖?”
“多少钱一斤?”
“现在能买吗?”
得到的回答永远是礼貌而坚定的:
“对不起同志,后天正式发售,现在只展示,不销售。价格后天公布。”
越是买不到,越是神秘,人们心里的渴望和猜测就越是疯长。
关于“天价西瓜”的传言满天飞,但党建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稀缺感和期待感发酵到顶点!
腊月二十五,清晨天还没亮透,供销社门口已经排起了蜿蜒曲折的长龙!
男女老少皆有,裹着厚厚的棉衣,呵着白气,翘首以盼。
当营业员准时撤下“展示”牌子,宣布开售时,人群瞬间沸腾了!
如同开闸的洪水般涌向那小小的两米柜台!
场面一度失控!
供销社主任急得满头大汗,临时抽调了所有能调动的人手维持秩序,嗓子都喊哑了。
党建国低估了四九城有钱人的购买力和对“身份象征”的狂热追求。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