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26.争权

祝英回翻书的动作顿住了。

半晌,她道:“我也不知道。”

祝英台听见姐姐的声音:“不过,我可以肯定,无论是谁,都绝无可能阻挡我们的脚步。”

情爱蛊惑人心,但稍纵即逝,但唯有权力,才能帮助她们得到自己想要的公平和自由。

书院中的日子一如既往,上课、练武、为上巳节做准备——

上巳节被家里安排了相亲的占据了大多数,不少人提前就开始保养和敷粉,弄得书院里到处都是铅粉飞扬。

祝英回眼皮子直跳,不由得怀念起红楼中所述“紫茉莉花种”,别的不说,紫茉莉花种研磨制成的粉至少不会有毒又废命。

不过,这也给了她启示。

铅粉滞涩,上妆虽然白,但是未免有过度惨白的嫌疑。

而若用珍珠粉代替,一是不够白,二则是目前的工艺很难磨得足够细腻。

水飞之法最早出现在宋代,这也制约了珍珠粉成为香粉。

祝英回心中琢磨了一下,觉得可以去信一封告知崔婉等人水飞之法,再尝试往珍珠粉里面加入玉兰、丁香等物。

制成的香粉往外兜售,盈利都在其次,关键在于给一个理由,让各个氏族的小姐能够名正言顺地聚拢到一起。

她将信封好,与桃花香膏一同交给了婢女——

这个婢女并非是祝家派给她们用以照看生活起居的婢女,而是崔婉她们收拢用以传信跑腿的孤女。

因着聪明伶俐,又会些拳脚功夫,便被祝氏姊妹带在身边。

世道战乱,人人身如草芥,这种可怜的女子一抓一大把。

这封信将随着行商的商队一起,回到农庄之中。

祝英回做事并不曾遮遮掩掩,相反,写信也好,婢女下山也好,都是光明正大地发生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

但就是太过于理所当然,除去两声调笑之外,竟无人怀疑信中的内容。

讨厌铅粉的不止祝氏姊妹两人,学堂里的夫子坚持着上到清明结束后几日,便把心不在焉的学生都放了几天假。

一放假,学堂里更是群魔乱舞,各种刺鼻的香气弥散在尼山书院里。

祝英台被这混乱又浓郁的气息冲得头昏脑涨,抱着书连滚带爬地逃回了宿舍,一进宿舍,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看见坐在窗边的姐姐,张嘴想说话,一声干呕却先冒了出来。

“呕——”

她们姐妹向来不爱熏香,宿舍里也只有前些日子防毒虫的艾草气味,微微苦涩的气味安抚了祝英台的嗅觉,让她慢慢地缓过了神。

祝英台有气无力地瘫在床上:“哥哥,咱们这几日就不要下山了吧……”

从前的上巳节,她们都是随着家人去河边踏青,水带来了风,吹散了香味。

当时觉得不如何,现在在学堂中,直面这些气味,只觉得此类风气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祝英回对魏晋时期的习俗早就有所了解,一察觉到香气浓度超标,干脆利落地从山下购置了干粮、不容易坏的食材和碳火,预备窝在宿舍里度过这几天。

她优哉游哉地翻了一页书,偏了偏头示意宿舍内堆着的东西:“我已经准备好了,咱们就在宿舍内煮温鼎便可。”

祝英台从床上弹起来,震惊地看了一眼不知道从何时放在那里的东西,再看了一眼胸有成竹的姐姐,最终憋出了一句:“哥——你故意不告诉我!”

看起来温和,实际上焉坏的女子唔了一声,镇定自若:“总得让你亲身体验一下,万一你就喜欢这种呢。”

凤目中蕴含着狡黠:“当哥哥的,当然要尊重弟弟的喜好。”

祝英台当时就扑了上去,和姐姐扭在了一起:“祝英回!”

她手疾眼快地把被腌入味的外衫脱了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丢到了亲姐脸上,整个人死死地压在祝英回身上,坚决不让她有机会把外衫弄下来。

她眉飞色舞,杏眼晶亮:“哥哥,你不如看看,你喜不喜欢这个味道!”

祝英回伸手撑着祝英台的身体,微微后仰头,坚决不让那气味充斥自己的鼻子:“我不喜欢,英台,你可以起来了。”

祝英台装作没听见,嘴里嚷嚷着让祝英回也体会一把。

两姊妹在窗边厮打了一会儿,倏而,祝英回低声说了句什么,祝英台听清之后,眼神一凝,立刻爬了起来。

她整了整自己的衣服,嫌弃地将那件充斥着汗水和各种乱七八糟香气的外衫随手丢在了地上。

祝英回没有起身,懒懒地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姿势,斜斜地靠在了椅背上,抬了抬眼皮:“王述,你怎么又来了?”

王述蒙了一下,很是纳闷:“你怎么知道我来了?”

他看了看窗户:“明明我还没靠近啊?”

当然是上次谈事儿的时候被王述冷不丁吓了一跳吸取的教训,就算再怎么得意忘形,她们也会注意着外面的动静。

但这自然不会告诉王述,祝英回睨了他一眼:“什么事儿,说罢。”

王述:“我想问问你们,上巳节要不要出去踏青。”

此话一出,祝英台看着他的眼神立马就锐利起来了,王述一猜就知道她在想什么,翻了个大大的白眼儿:“我没给家里写信,不是想让你们和我家姐姐妹妹见一面。”

“只是上巳节本来就有踏青郊游的习俗,在学院里闷了那么久,你们不觉得烦吗?”

祝英台拒绝三连:“不觉得,不想去,不愿意。”

她赶苍蝇一样地挥挥手:“走走走,你自个儿去。”

王述毫不意外,转而又说起了另一件事情:“别急着赶我走,你们听说了吗?据说顾夫子和孟夫子到学院来教书,是因为得罪了桓温。”

“桓温?”祝英台眸光一闪“怎么这么说?”

王述做贼似地左右看了看,才道:“桓家与我家、谢家都不对付,这你们知道吧?”

桓温出身不算低微,否则也无法迎娶南康公主,但是桓家与王、谢根本就不是一个路子上的人,尿不到一壶里去。

王、谢均是底蕴深厚,王是秦国王翦之后,谢氏则是把控朝政。唯独桓氏,在渡江之前早已沦为刑家。

更加重要的是,桓温本人就是个混不吝的,大张旗鼓地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土断政策。

以至于王谢两家虽然也是貌合神离,但是若是面对桓温,就会难得地统一战线。

但是,桓温本人却不负温峤赞誉,勇武之极,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更是覆灭成汉政权,一时间炙手可热。

但是,祝英回记得,桓温此人野心被逐渐养大,并在此后将会大败于前秦太子苻苌、眼睁睁看着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

东晋领土不停地缩水,他本人的势力也一并缩水。

到了最后,他强行换了个皇帝,以图增强自己的威望,却进一步消耗了他自己的政治力量。

说不好这里面有没有王谢两家的功劳,但是桓温确实是缺乏政治智慧的,以至于反又不反、顺又不顺。

虽得善终,桓氏却就此消失。

与之一同消失的,还有被发疯的桓温屠杀的庾氏。

或许身为东晋三家之一的庾氏消失,才是桓温得以善终的真正原因吧。

而现在,桓温的傲慢自大,已经毫无保留地显露了出来,他将今文、古文执牛耳者一齐逼到书院中教书。

迫使二人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一夫子。

王述见她们若有所思,神秘兮兮道:“顾夫子和孟夫子两个人,虽然属于当代大儒,但是毕竟有所抱负,关系不能说很融洽,但也并不算差。”

祝英台懂了:“所以,桓温是借此对王谢两家做出挑衅?”

她的表情一言难尽:“这可真是……得不偿失啊。”

顾、孟两人官职也许不比桓温、实权更是不及,但他们俩存在于朝堂的意义就是向天下读书人做出表示。

把他们逼到此地,就相当于在天下儒者脸上扇了一记重重的耳光。

难怪桓温后期跟个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估计是没有人愿意给他出谋划策,他自己也看不起文人、不愿意听。

虽然如此,桓温手里有兵,还有临贺郡公的头衔,哪怕是乱撞,也能把颍川庾氏给撞死。

祝英台沉思了片刻,又问:“那你们家就没什么表示?”

王述耸了耸肩:“能有什么表示,桓温又不是冲到琅琊王氏的那个叔父面前捆了他两个巴掌。”

琅琊王氏的叔父,指的就是琅琊王氏当代家主王羲之,性格耿介傲慢又不失放旷,拜为右军将军。

是响当当的实权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