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34. 五郎在长安的心眼二三事

四月份,叶游知下地种稻,郑既明刚从翰林院转到工部,位工部司郎中。

朝臣之间的斗争他全然不管,心里记挂着的是十八岁生辰那年祖父寄来的信,信上提及叶游知想修路,于是郑既明一颗心都扑在了修路上。

那段时间长安并不太平,京中盛传陈将军叛变的消息。

郑既明的上司,工部侍郎王顾行打趣他:“既明,你聪明呐,置身事外不被牵连。”

其实郑既明一向疲于应付这些烦人的寒暄,但他不得不应付好所有人,于是敷衍道:“只是愚笨得不知如何进言,能做的就只有修路这等小事。”

郑既明一边说着,一边看舆图,还问:“王侍郎认为开发岭南如何?”

“怎会看得那么远?”王顾行认真评价起来,“岭南多山水,瘴气环绕,且不说难度大,咱也不能不把工匠的命当回事啊!”

“王侍郎说的是,正值入夏,岭南更是瘴气从生,就算要修,也不该在这个时节。”

王顾行道:“若要往南,可从江南西道,岳州、永州等地开始。”

“受教。”郑既明深得叶游知真传,于大事上不会说话就少说,简明扼要、附和夸赞就完事。

郑既明难得主动问问题,故而王顾行生了好奇心,“既明问起岭南做甚?”

“随口一问。”

“现下朝中讨论得火热,不知该斩首陈将军还是流放。”

郑既明玩味,心想果然还是开始试探他了么?他微不可察地笑了下,举止还是那么清明又不羁,默默标注好了距岭南相近的几个州,回道:“我这儿有个修路的新法子,比石灰的效果好……”

他讲起叶游知给他的一本名为《基础操作手册》的书上提起的水泥修路的法子。

大概就是把几种不同的石头磨碎,在最后加入石膏凝固,修出来的路既平整又结实。

王顾行睨着眼看这耍混的小子,不知他的防备心怎么那么重?!每次谈到正事就跟自己谈修路,修路修路,修什么路!

也不看朝中有没有钱!

王顾行逐渐急躁,“听起来是好,但石灰尚且不能广用,如何造出你说的‘水泥’?再者,路修那么好作甚?又不是人人脚底都涂了金子。”

郑既明无奈应是,心想,修路作用大着呢。运送粮草,传递情报,这节省下来的时间不比钱重要?

两人在同一张桌上对着,却谁也没看谁,各自盘算自己的算盘。

王顾行确认,这孩子既然怎么着都不肯透露自己的态度,看来是的确不会站在任何一方。

郑既明则在想,要用什么理由拿到一笔修路费,给叶游知省钱呢?

此外,他看着人畜无害,但在陈里海的事情上也有自己的私心。

当初陈里海刚被冤枉,罪名还没定下来,就有人建议陈里海要么跑路,要么反。恰好,陈里海有一次“偶遇”了郑既明。听闻郑既明此人通透,陈里海就顺口问了两句。

究竟是反呢还是跑路呢还是以死明志证清白呢?这对于陈里海来说是个问题。

其实陈里海怎么做都关郑既明屁事,郑既明从来不爱管别人命运如何的。

不过郑既明客观分析下,其实陈里海反了对承化帝还好呢。

谁都知道如今在大汤朝说一不二的其实是蔡峥,陈里海手握兵权,和蔡峥闹起来承化帝坐收渔翁之利,代价就是牺牲陈里海一个忠臣而已。

承化帝最不缺的就是臣子。

就看他有没有本事在两方争斗中暗中发展,最后稳住局面,这是他自己的造化,风险大收益也高嘛。

一旦进入乱世,叶游知发展得则会更加容易。但想必因统治者相争造成生灵涂炭的局面是叶游知不愿意看到的。

若是她知道自己推波助澜煽动人造反,还不知道要怎么看低自己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郑既明不希望陈里海反。

但陈里海若是死了,郑既明也不大愿意看到,这么好用的武将就应该给叶游知送过去啊!

故而郑既明直接劝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算那人要跑,又能去哪儿?”

一句话,直接否决了造反。

“是啊,我那朋友也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陈里海叹息,“若你是我那朋友,会怎么做?”

“什么都不做。”郑既明意味不明地勾起唇角,看了一眼陈里海,“有时当局者迷,或许在外人看来,换个立场,心境也就开阔了。”

郑既明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陈里海恍然大悟:是啊!他怎么就知道圣上一定会处死他呢?

于情,他是两朝老臣,战功赫赫,就算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不该这么做;于理,他死了,对圣上有什么好处,难道就看着蔡峥一人独大吗?

陈里海想明白了,但难免落寞:虽说大概率死不了,但他舍不得自己坐了这么多年的位置呀!

他想提长枪上战场保家卫国有错吗?

还没张口呢,郑既明就说了,“人的境遇只是一时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陈里海惊呼:这郑既明的眼睛简直有毒,怎么一眼就把自己看穿了的?

就这半刻钟不到的时间,陈里海决定给承化帝一个机会,任凭旁人怎么说也不反了。

他看着蔡峥那个老贼指不定日后就反了,到时他再提着长枪杀回来帮他的圣上平反。

三言两语的功夫,郑既明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其实什么都做了。

只是这还不够,他要怎么保证陈里海一定会流放到岭南呢?

他相信陈里海被流放是毋庸置疑的,承化帝绝不会处死他,蔡峥那群老贼肯定是想暗中做手脚弄死陈里海的……

那只好从他的上司入手了。

还得多谢叶游知问起鱼袋下谷穗的事,郑既明偷偷地看过了所有人的鱼袋,发现工部诸人,他的上司王顾行鱼袋下绣了一粒极小的谷穗。

多半是蔡峥的人吧。

宁古塔苦寒,岭南瘴气,两地其实都不错,但时节正好入夏,如此想来,还是岭南对陈里海更好一点。

郑既明不过是给他们一个提醒。

“南方多山,要是碰上山匪死在半路只能算陈将军运气不好。”某位官员如是道。

就这样,陈里海如他们的意被流放岭南。

郑既明早就给叶游知写了信让叶游知接人。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