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203章 攘外先安内,收买人心(为12500票加


杨文俊的话让张建川一怔。

他还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自己在部队里也是有些跳脱,比如跳舞,比如打架,比如和老兵较量斗气,和童娅眉来眼去。

所以营长和教导员都很喜欢自己,但是又觉得自己是个惹祸的主儿,不适合留在部队里边,还是让自己退伍回地方的好。

现在被杨文俊这么一说,他才意识到自己好像还真的是这样,总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那种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活儿,自己好像并不适合。

没见着这尖山乡的**员自己干了半年干熟了,就觉得没太大意思了,百无聊赖。

还没有在派出所里当联防遇见的事情多,没那么多约束,也更自在。

所以这饲料厂的事情自己看似是被架上去,但内心未必没有就想要去试一试手,就是觉得现在**员的工作太过枯燥单调,没啥挑战性。

想明白了这一点,张建川又有些后怕。

自己如此渴望有挑战有变化的冒险生活,可到了县**局或者县委政法委,去干咬文嚼字写文章或者提包倒水当秘书的生活,自己能熬得下去么?

就算是谭立仁真的调到市司法局去了,也愿意把自己带到市司法局去,可那种生活是自己想要的么?

如果不去,那唐棠怎么办?

女友还等着自己调到市里边去,能和她双宿**呢。

这段时间自己如鱼得水,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简直就忘了还给了女友的承诺,要调回县里去呢。

想到这里,张建川心里都有些怔忡不定。

面对女友娇怜柔媚的俏脸和身体,他简直无法抵挡,唐棠提出来的要求,他也毫无抵抗能力。

可现在这种情形该怎么办?

这都十二月了,春节是下个月二十七,只有一个多月了,可调县里的事情似乎完全没有眉目。

自己忽悠女友的说自己被姚太元看重,丁向东欣赏,这些话半真半假,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容狡辩的事实。

那就是自己无法在春节前兑现给唐棠的承诺——调到县里去上班。

呃,其实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变通一下。

民丰饲料公司现在两个生产厂区在东坝和尖山,但是这两地都主要是生产区了,日常经营办公放在哪边都不是很方便。

现在在市里和县里都设了办事处,两边都挂了民丰饲料公司的牌子。

这么说只要自己把县办事处那边牌子换了,规模扩大一些,稍微整修一下,要说这是民丰饲料有限公司的总部,好像也没毛病,毕竟这牌子就打的是汉川民丰饲料有限公司。

想到如何应付女友的要求,张建川脑瓜子立即灵动起来。

反正唐棠也只要求自己调到县里,没说一定要到县政法委或者县**局。

现在承蒙县委和区委看重,让自己主持县里明星企业,第一家由省属事业机构——省农科院与县里两级部门合作的合资企业大局,担任厂长职务,怎么也说得过去,这个噱头简直太拉风了。

日后甚至还可以再进一步,在把公司搬到市里,无外乎就是租两间办公用房,把市场销售、财务这一块摆在那里,也就算是在市里上班了。

至于自己平时在尖山还是在东坝或者县里上班,那也算是出差不是,反正都要买车了,跑起来也方便得很。

当然这有些想当然了,张建川也不知道被县里盯上的民丰饲料公司还能在自己掌控下多久,但估计过这个年应该是没问题。

那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糊弄唐棠一天算一天了。

想到杨文俊提到刘广华找不到自己而不得不给杨文俊打传呼,连杨文俊都骑上了摩托别上了寻呼机,可自己还在挤长途客车,寻呼机也没有,自己是不是有些太矫情了?

再想到公司里也不是没有人或明或暗地提示自己现在联系不方便,自己却总还觉得公司还没发展起来,怎么个人享受却要跟上了,现在看来,自己还是有些没跟上时代了。

明天就买。

寻呼机的价格他早就问过了,两千到两千二百元一台,松下两千,摩托罗拉二千二,就这两类,爱要不要。

自己周围的人中,褚文东大半年前就别上了,丁向东也早就有了。

现在区里好像就**刚首先用上了一个,连几个区委**都还没用上。

乡镇上,估计领导们也都跃跃欲试,只不过在等合适的时机吧。

再没钱,但提升工作效率的传呼机还是买得起用得起的。

先买十部吧,陶永兴、顾明建以及张**肯定先满足,区里边,想到罗金彪、邱昌盛和谢文彦这三位,恐怕也都要考虑。

这一算下来,那尖山乡其他几个乡领导呢?还有五六个呢,加上厂里几个专门跑外边业务的,还有财务上的,恐怕都需要配备。

这不仅仅是工作需要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待遇或者说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对这一点张建川心里很明白。

可单单是要买这一二十部传呼机都得要花三四万元钱,这还没有算服务费。

想到这里张建川又觉得肉痛,但随即又提醒自己,这是该花的。

你不花,日后也许人家照样花,你还落不了好,最起码现在你买了,人家都还能记你一个情。

见张建川坐在藤椅里想什么事情想得出神,甚至皱眉加咬牙切齿,杨文俊也觉得好奇,但他没打扰对方。

一直等到张建川总算是把这些事情想通透想明白了,杨文俊才道:“周大娃这边,我打算让他来负责当管事儿的,管理下边的人,……,另外,建川,目前我们这辆沙船产能已经到了极限,如果还要再想接项目,恐怕还要增加一辆沙船了,可你又说找的工人多了,有风险,……”

这也是一道难题。

现在看起来,似乎政府对用工数量上没有那么多限制,也没有那么敏感,七上八下这个说法更多的还是理论界在探讨。

张建川在各种报纸上还是总能看到一些这方面争论,有些还相当尖锐,虽然不占主流,但始终如一柄悬在颈项上的剑,似乎随时可能落下。

但从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