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的余韵还在空气里浮着,沈默的黑色皮鞋已经碾过法医中心的大理石地面。
他习惯性抬腕看表,七点十七分,比平时早到了十三分钟——昨夜在容错碑前耗到后半夜,换作往常他定要补个回笼觉,但今早解剖室窗台上阿彩的涂鸦让他心跳漏了一拍。
"沈老师早。"实习生小吴抱着一摞档案从走廊过来,抬头时愣住,"您...您手里拿的是昨天的尸检报告?"
沈默垂眸看向臂弯里的牛皮纸袋。
袋口露出的边角泛着新纸的亮白,而他分明记得昨夜归档时用的是偏黄的档案专用纸。
他抽出最上面一份,"2023-07-15号无名氏尸检报告"的标题下,正文第一行刺得他瞳孔收缩:"外力造成头骨裂痕"——原句明明是"钝器击打致颅骨线性骨折"。
"小吴,去调昨晚的归档监控。"他声音平稳得像台精密仪器,指尖却重重按在打印机上,"再查语音转写系统的操作记录。"
解剖室的白墙被晨光切成菱形,监控画面里,昨夜十点十七分,他亲手将三份报告放入档案柜。
可凌晨两点零三分,档案柜的金属抽屉突然自行滑开,三份报告无风自动,飘到打印机前。
打印机吐纸的声音在寂静的监控里格外清晰,新报告逐页吐出,旧报告则像被无形的手揉皱,碎成纸屑钻进通风口。
"系统日志呢?"沈默盯着转写系统的后台,冷汗顺着后颈滑进衣领。
语音记录里他的原声清晰可闻:"左顶骨可见3.2厘米线性骨折,符合钝器击打特征。"但转写结果栏里,"线性骨折"被替换成"裂痕","钝器击打"变成"外力造成",所有专业术语都像被砂纸打磨过,只剩最普通的日常用语。
他突然抓起桌上的钢笔,在便签纸上重重写下"苏晚萤"。
墨迹未干时,纸面传来细微的酥麻,像有蚂蚁在纤维里爬行。
他盯着"萤"字的虫部,最后一笔的弯钩正缓慢延展,要将下方的"火"部包裹进去——这是"莹"的结构。
"小吴,拿红笔。"他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在"萤"字旁重重划下横线,加注:"此为错误演化,禁止学习。"扫描上传时,系统弹窗的提示音让小吴打了个寒颤:"检测到矛盾声明,建议删除冲突内容。"
"不用管。"沈默扯下扫描件,折叠成小块塞进白大褂内袋。
手机在此时震动,苏晚萤的来电显示泛着暖光,"博物馆这边有发现,你最好过来。"
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室飘着松烟墨的气味。
苏晚萤站在橡木桌前,指尖压着一本青布封面的《国文正误手册》,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你看扉页。"她的声音轻得像怕惊醒什么,烫金的"教育部审定·一字不容讹"下,"萤"字条目备注栏里,新渗的墨迹正蜿蜒:"你本无名,何来正误?"
"晚萤姐!"小舟的手语在玻璃窗前划出急促的弧线。
这个能触摸文字情绪的聋哑少年捧着书,掌心贴在封面的"误"字上,睫毛剧烈颤动。
他抓起苏晚萤的手,在她掌心一笔一划写:书在哭,它记得自己少了一页。
沈默抽过桌上的放大镜。
目录最后一页的页码是"128",但内页却直接跳到"130"。
他翻开书脊,陈年糨糊的味道混着一丝焦糊——是被撕去后强行粘补的痕迹。"容错例释"四个字在目录上留下淡淡的凹痕,像被人用刀刮过。
"三年前馆里进过一批民国档案。"苏晚萤的指尖抚过书脊的修补处,"当时有个校对员的手稿,主张保留异体字共存...后来那场火灾。"她突然顿住,与沈默对视——城南静音广播站的火灾,正是三年前七月十七日,和周工碑刻复原的时间戳完全吻合。
周工的视频是在傍晚发来的。
手机屏幕里,清代学宫碑上的"怠"字泛着幽蓝微光,石粉簌簌落下,露出底下深灰色的"殆"字。
最后一笔的竖钩在月光下缓缓闭合,像有人握着刻刀,在完成某种仪式。
"频率匹配了。"沈默将视频时间戳导入频谱分析仪,屏幕上跳出的波形图与广播站的短波信号完全重合,"火灾警报用的就是这个频率...它在借信号传递修正指令。"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