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37. 叶游知道:“你比以前更好看了。”……

黎家寨旁的小丘陵以前荒得鸟都不叫,如今每日过了巳时就有“轰隆隆”的响动,过路的人远远听到,还以为是老天在响闷雷。

水泥厂初开,所有人都干劲十足,最有干劲的莫过于黎杰明。

他脑子活络,叶游知忙得照顾不过来厂里的事时都是黎杰明指挥。想一个月前,只有他们十个人跟着叶娘子学了制水泥的流程,黎杰明当晚就把步骤复写了一遍,想自己先实验看看。

水泥和石灰颇有相似之处,他自己找不到合适的石头,就找渔民买了贝壳替代,没想到还真让他给搞成了!

他隐隐约约明白了制作“水泥”的原理,在叶游知设置的检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便成了组长。

过了大约四五天,水泥厂陆陆续续来了二十多个人,有男有女。在以往,女子敢出来和男子一起做活是要被骂死的,但是在叶游知的厂里,没人觉得奇怪。

没有电力,主要靠温度软化石灰石。以煤炭为主力军的熔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叶游知不敢使用完全现代化的巨大装备,一则过于显眼,二则担心工人操作不熟练有生命危险。她尽量利用现代原理,借助部分不能缺少的机器,还是采取小型分工的方式完成。

共有八个小熔炉,每个工人操作一个。等石灰石和贝壳被灼后浇冷水,就能轻易地捣成灰,再加入黏土等物,水泥就成了。

可现在有个问题,厂里的工人比熔炉多,这就导致工人们不得不起早抢位置。

叶游知默默看着,还担心黎杰明初出茅庐,无法有效管理工人,但黎杰明颇令叶游知意外。

他竟学起了知松学堂里的分组制度,把三个工人分为一组,交替看守早班、午班、夜班,负责制造、保持温度、原料检测等活。

小组可以既定分工,也可以组内轮职,哪个小组的造物不合格三人一起受罚。

如此一来,时间、质量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他在厂里可谓混得风生水起。

对此,黎杰正不悦极了,不明白以前教他读书写字的兄长怎么会在叶游知的煽动下钻研起了这些奇技淫巧,不齿之情溢于言表。

更可怕的是,全黎家寨似乎都弥漫着一股对叶游知崇拜的风气。不仅黎家寨,其他村落的人口有些也过来,心甘情愿被叶游知指使。

他要去官府告叶游知的状!一介妇人又是开学堂又是造砖砌墙究竟是要干什么!

他洋洋洒洒写了数万字叶游知的恶行,数十天都没得到官老爷的回应,黎杰正只觉得黎家寨要完了,邕州要完了——

就连官老爷居然都对心怀不轨的叶游知不闻不问!

其实并非如此,这里的县令可高兴:邕州荒山多,这里的人又容易死,交不上税交不上粮他还得被上头劈头盖脸骂一顿。

上官总说如此富饶的土地没人种,下次再交不上粮就让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去种。

那没办法啊,他只好以各种名义加税。可是农民也不能逼急了,要是起了骚乱,他要费力去杀了那群刁民不说,地还是空着的啊!

现在挺不错的,来了个人帮他把这些事都解决了,他脑子有病才会把叶游知抓起来。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叶游知供着。叶游知说城墙得加修,那就修!叶游知说路得改改,那就改!上头问起来,那都是岭南要防南边的外敌,理由正当辉煌。

砖厂和水泥厂才开了没多久,邕州的路现在是又平又宽,城墙是又高又厚。

叶游知说:“税收你得分我点,不然没钱养工人。”

县令:“给!”

总之她不是狮子大开口,她建厂修路修城墙都养活多少人了,那点钱算什么。

而临县就哭了,人口流失,城里空空。宣化县的房价一涨再涨,武缘县、晋兴县等县令卯足了劲儿不让人走,夜里守城的士兵都不知打死多少个想偷偷溜走的人了。

他们就想不通:怎么那些人宁愿冒着被打死的风险都要跑到宣化县去呢?

这种情况一直到承化二十年,朝廷派了一位钦差来岭南才好起来。

各位县令听说钦差大人是来修路的,巴巴伸着脖子望,一个个恨不得在城门口当一尊望夫石,就盼着钦差大人能帮他们度过难关。

可是说盼呢心头也怕,这位钦差大人刚升任工部侍郎,才二十三岁!行事风格也捉摸不定,万一办事儿前先把他们头顶的乌纱帽摘了……

想着想着便不禁打了个寒战。

唉!总之这位侍郎不摘他们的乌纱帽,在岭南的转运使也会动手。命不好没被分到宣化县也没法。

都在自家地盘张望,转头却听说钦差大人先去了宣化县。

完了完了,他们一个二个丧着脸焉不拉叽地往回走……

郑既明着便衣在城里乱逛,心想:看来叶游知把他们养得还不错,随便在外面支摊的小饭馆都能在桌上见到鸡肉。

养殖场是叶游知一年半前才发展起来的。叶游知出了一趟城,带回来十笼鸡。

带回来她就不管了,全部交给第四农学组,交待:“先不准杀,想办法把鸡蛋的产量提上去。百分之四十给我,剩下百分之六十孵小鸡。”

收的鸡蛋要给学堂的姑娘们做饭,算是一组辛苦,全组享福。

而养殖场的条件比当初种嫁接桃的荒山还要简陋:不知叶校长在哪个旮沓找了块空地,砖头砌成个长方体就算了事,里面要啥啥没有。

就着这种条件,姑娘们又唤工人搭了隔间,做了通风管道……耗时半年把一座茅草棚改的稍微像样了点。

叶游知对姑娘们的表现很满意:才过三年,就已经能解决问题、独当一面了。

而这块养殖场,能让宣化县百分之七十的百姓能吃上肉。

叶家养殖场、叶家水泥厂、叶家砖厂、叶家育善堂……

叶游知不管做什么好事都喜欢带着自己的名字,现在百姓是真的只知有叶娘子,不知有县令。

大家生活变好了,妇人也不大愿意遗弃女婴,叶游知的学堂收人反倒变困难了。叶松对叶游知说她这是幸福的烦恼。

是啊,现在都知道女婴也有用了。除了不能入仕,姑娘们长大后可以给叶娘子做事,多个人给家里赚钱何乐而不为?

郑既明看着人来人往,眼睛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