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晨雾浓得像是能捧在手心里化开,等日头出来,雾气被一点点蒸散,空气清冷而澄澈。
今年是禾安村第一次用盈余为全村置办年集。
消息传开那天,村里老老少少几乎都是笑着睡下的,第二天一早,院里、屋檐下、谷场边,到处都有人忙碌的身影。
年集的头一桩大事是杀猪宰羊。那两头膘肥肉足的黑毛猪是半年前从离人镇买来的,如今喂得圆滚滚,油光水滑;三只肥羊则是花琅托布依寨人带来的山羊,膘厚肉细。
杀猪那日,天色刚蒙蒙亮,谷场上便生起了大火,架起大铁锅。魏长福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猪出圈,吴春花几人利落地放血、烫毛、刮洗,不多时便收拾得干干净净。羊也被处理得妥当,肉香混着炭火味在空气里弥漫开来。
林青禾早早就安排好分工,猪羊分出几部分:新鲜的肉当天便做成白切肉、红烧肉、羊肉汤,给村人解馋;肥膘和部分精肉切下腌制,做腊肉腊肠;骨头、下水另煮成大锅菜,留给年集当天用。
与此同时,生产区的豆腐坊也没闲着。吴春花带着人加班加点,嫩豆腐、老豆腐、豆干、豆皮一批批压出来,整整摆了半谷场。
赵芦花这边腌好的咸鸭蛋、泥封的香蛋成筐堆放,红泥封口的颜色在冬日的阳光下特别喜庆。刘大娘几人做的蜜饯果脯也用大坛小坛装好,梨子金黄透亮,野枣红得发紫,甜香扑鼻。
到了年集前一日,林青禾又带人从镇上置回一批布匹、农具、茶叶。
布匹有粗布,也有细致的棉布,颜色虽不艳丽,却整整齐齐叠放成堆,让众人看得眼睛都舍不得眨。农具是新打的锄头、镰刀、木耙,还有几把铁制的锄尖,摸上去冰凉结实。茶叶则是平安商队顺带带来的,虽是粗茶,却有股暖人心的清香。
年集这天,禾安村热闹得仿佛多了好几百口人。谷场上挂满了彩色的纸灯笼,院门口、祠堂前都系了红绸,空气里弥漫着肉香、豆香、果香交织的暖意。
早饭后,杀猪菜的长桌便摆开了。红烧肉油亮亮地堆在大盆里,白切肉片得薄薄的,蘸上蒜泥醋汁香得让人直咽口水;羊肉汤在大铁锅里翻滚,飘着细细的油花,夹着葱香。
孩子们围在长桌边上,眼巴巴地等着大人分肉。
林青禾看着这一切,心里涌起一股难言的满足。
一年前,他们还是在逃荒路上挣扎求生的人,走到哪儿都不知明日饭在哪儿;如今,不仅家家有屋,有地可种,还能在年节前用盈余置办下这样一个热热闹闹的大集。
有老人笑着对她说:“村长啊,这年集比我过去几十年见过的还要热闹。”
夕阳西下,谷场上的灯笼被一盏盏点亮,映在挂在屋檐下的彩带上。
年集上的热闹并没有完全散去,反而在夜饭时分达到了另一个高潮。祠堂前的长桌拼成了一条长龙,桌上摆满了白日里杀猪宰羊的丰盛菜肴,还有豆腐坊特意留出的嫩豆腐羹、豆干烧肉、蜜饯果脯。
刘大娘端着一大盆红烧肉笑呵呵地走过来:“这盆放这儿,谁夹谁有,不够我再去端。”
魏长福早就笑得合不拢嘴,忙招呼左右:“来来来,大家多吃肉,来年咱们照样有得吃!”
赵芦花夹了一块肥瘦相间的腊肉,笑着说:“这可是咱自己腌的,明年要是还能多养几头猪,家家腊肉挂满梁。”
周晓萍坐在林青禾对面,给王翠翠、姜芸、姜三娘每人夹了一块羊肉:“吃吧,多吃肉才能长得高。”
王翠翠咬着肉笑眯了眼,嘴里含糊地说:“我要多吃,我要比娘还高。”
小青麦和小石头挤在一处,端着碗大口喝羊汤,喝到一半还偷偷把蜜饯果脯塞到嘴里,被林青山瞧见,笑着揉了揉她们的脑袋:“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
孟阿翁端着茶杯感叹:“之前哪敢想还能有这么热闹的年夜饭。”
林青禾举杯:“来年更好。”
“来年更好!”长桌两边的声音汇成一片,伴着灯笼的光和饭菜的香,在这个冬夜里久久不散。
*
正月一过,山间的寒意便渐渐褪去,清晨的风里带着新泥和青草的气息。
禾安村的田地里,薄薄的雾气尚未散去,已经有人扛着锄头在地头招呼,牛蹄踏进翻新的田垄,溅起一片泥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