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
“快,大家都快一点儿!”
“不要舍不得细软,都这时候,保命要紧!”
“再不走,等河堤决了口,洪水来了,你想跑都跑不掉,没了命,便是什么也都没有了!”
“刘三根,你磨磨唧唧做什么?!”
中牟县县尉带着人,催促着百姓们,拖家带口地进行迁徙。
因为黄河河水实在是汹涌了。
而中牟县就在这下游,距离黄河不远的地方。
一旦这河水决堤,首先淹没的便是这中牟县。
为了减少灾情。
许敬宗和当地的太守商讨之后,打算让中牟县的百姓们先迁徙出城。
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安顿下来,等到汛期过去。
许敬宗更是亲自带着人,到了这中牟县,也不敢在这时候去河堤。
万一河水决堤,他就要交代在这里了。
相比较仕途,还是自己的小命要紧。
“怎么样了?”
许敬宗对中牟县的县尉问道。
县尉抱拳道:“回许圣使,城内的百姓都已经跟着出城,如今就安顿在槐树岗一带。”
许敬宗点了点头。
这中牟县位于郑州和汴州之间。
这一次,许敬宗治水,首先加固的就是郑州至汴州一带的河堤,然后又开凿了赵口渠,为减轻黄河河水压力。
可这大雨一下,河水暴涨。
中牟县这边的河堤已经开始渗水起来,按照当地老农的说法,一旦河堤渗水,就有决堤的危险。
许敬宗如今是已经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就怕这河水决堤,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如何。
这一次,一定要想办法减轻自己的罪责。
就算是以强硬的态度,也要让中牟县的百姓们迁出城,以免遭受河水决堤之后的洪水淹没。
好在隋朝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修建了通济渠。
有了这个通济渠,已经是大大地减少了黄河水的水位,也算是功在千秋了。
许敬宗前来治水,也继续坚持开凿运河,不过,因为没办法征夫百万,只是一万人开凿,程度远远跟不上隋朝的大型开凿运河的工程。
许敬宗修建的水渠宽度是远远比不上通济渠,时间太短了,通济渠就是一个浩大工程。
隋炀帝征夫百万,他许敬宗可不敢这么做。
上空乌云密布,狂风咆哮着卷起尘沙,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江河水位汹涌澎湃,堤岸岌岌可危,百姓们的生命财产悬于一线。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许敬宗忧心忡忡地注视着天际那厚重如墨的云层,心中盘算着如何化解这场潜在的灾难。
“必须采取行动了!”许敬宗决断的声音划破紧张的气氛。他迅速召集麾下属官,部署抗洪事宜。
一方面命人继续加固堤坝,严阵以待。
另一方面直接上书李世民,请求拨粮草,准备安置可能受灾的民众。
雨势渐猛,如同天河泻地,大地仿佛被撕裂了一般。
许敬宗的当机立断,原本摇摇欲坠的堤防经过日夜抢修得以巩固加强,抵挡住了肆虐的洪水。
中牟县的河堤最后还是没能决堤,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而在长江流域的下游,特别是江夏之地,如今已经是洪水淹没了不少村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一条在北,一条在南。
所经过的水域不同。
江夏之地地势低洼,再加上,长江在这里有改道,所以很容易就发洪水。
这并非是许敬宗治水不利。
他主要负责的还是黄河、长江中间这一段的流域,也就是通济渠附近。
几個月的时间,他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不过嘛。
许敬宗也不愧是能够在之后,成为唐朝宰相的人。
虽然私德风评很差,可是不代表他这个人的能力不行,仅仅是两个月的时间,他的治水确实是有效果,并且还从中悟出来不少治水之策。
“报!”
六月初。
许敬宗的一封奏疏,送进了京师。
李世民从郭安手中接过,打开认真浏览。
等了这么长时间。
长安的雨早就停了。
而他最关心的还是两河流域这一次的洪灾情况。
江夏之地不用说了。
这一次,中牟县没有决堤,百姓们虽然白白迁徙了,也算是有些影响。
可是,面对洪灾,这种情况也是在所难免。
许敬宗算得上是当机立断、防洪有功。
只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黄河之北有一处河堤决堤了。
其实,这时候的黄河还没有几次改道,入海口是滨县之南入海。
后来,黄河有过几次改道,也有过几次人为干预。
纵观黄河的几次改道,几次抢淮河入海,几次向北决堤,有向北改道的意思。
许敬宗是听取了当地的百姓建议,并且找了所有治水的材料,再加上一个现成的通济渠,才想到了继续修建水渠,减小
黄河水位,以免黄河决堤。
可最后,黄河还是在北决堤了。
好在最后的影响不大。
或者说,这一次的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