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十一年。
白露。
适逢皇太后年至古稀的高寿寿诞,为彰孝心,皇帝命礼部、工部、内侍省三部联结,重新修葺、扩建行宫,并更名为万颐园。
专为太后寿诞改建的行宫,提前一年便为秋季时节造了盛景,广种了太后青睐的枫树与菊花。
秋意浓深,枫染菊硕。
连绵如火烧云一般的红枫林下,一众随贺寿官员同至行宫的家眷小辈聚集玩乐。
此处西有楼台,南有活泉,设凉亭憩廊。
引路的宫婢将人带至此处歇憩,高坐居心台的太后,站在露台前,一垂眼,便能见着一群青年才俊和妙龄女郎。
心情美矣。
素知太后爱热闹,爱美人,凡受邀在列的官员和其子女,都隆重妆扮。
枫林下,华服美裳缭乱。
衣香鬓影,女眷们手持香扇拨摇,如蹁跹蝶群。
远远一列前来送瓜果的宫婢,在十几步远外,便听公子姑娘们争议着什么。
众人围着一方四季花鸟四方瓶,品评其插花,与瓷瓶上的浮雕瓷釉绘图。
这花瓶造型方正庄重、釉色青绿沉稳、釉图精细优美。
其中错落纤插着花枝茂叶,独独一尊花瓶,置于摆在野地的矮几上,集天地草木与人文雅艺为一体,雅致得巧妙。
花瓶只此一只,看着不像是御造。
能在今日拿出来摆在这人员聚集处,此物地位不同寻常。
即便不是太后的藏物,也是哪位贵人献上的珍品。
引得众人争议的源头,便是有人注意到这花瓶,夸赞其图画与釉彩如何精细。
一名圆脸姑娘问身边人。
“郭五姐姐,你看这巧技,像是哪位大师的手笔?”
这样只此一只的花瓶,能自民间流入宫中,依据其造型图画与釉彩的精细程度上看,不外乎四大瓷窑那几位有名远扬的匠人。
宣朝盛世,从宫廷到民间,重文重艺,推崇名家名作,研究琴棋书画是寻常,也有瓷器、绣品、玉雕等等。
尤其家学渊源者,对手工艺品颇有研究。
圆脸姑娘问的话没人能答出来,有人道:“你等着,我给你叫个能认出来的。”
说着,她朝树下一名身穿鹅黄短褙子配墨绿齐腰交窬裙,刚过及笄年的女子招呼一声。
“阿姒,快来看看这个。”
众人齐齐朝被呼唤的女子望去,见她身姿娉婷利落,高挑秀丽,穿一身浓浓绿的衣裳,隆重张扬。
在一群爱鲜亮爱清淡的年轻姑娘中间,恍惚一眼,是最浓重的一笔。
听人叫她,她挑眉回首,竟是一副极为艳丽的容颜。
高挑的鼻梁,生出一抹如雪巅冷峻的转折。
肌肤莹润生辉,眉眼昳艳,眼皮一掀一抬,竟让人不敢直视。
被唤作阿姒的女子,不笑时冷傲骄矜,面上染了笑意之后,明艳大方。
小小年纪,气度已不凡。
“我看看。”
她轻巧地吐出三个字,嗓音清脆,态度利落,落落大方地在四面八方的视线汇集中,行至矮几前。
在一众全是贵女并宫人的人群中成为视线中心,此女走路不缓不急,不提裙摆,未乱肢体,只这份心性,便让人印象深刻。
有不认识她的,心生好奇,便问身边人。
“这是哪家的女眷?”
认识的人答:“工部虞门司侍郎姜绥安之女姜姒。”
不过一位四品官员。
那问话的人眼底霎时浮过一抹轻视。
“怪道不认识呢。”
自幼生长在京中的高门子女,各式宴饮花会中常聚集碰面,即使不认识多少也会有几分熟脸。
问话之人见姜姒容色不俗,却脸生,以为她并非京中人士,而是哪一方王侯或总督之女。
那问话的姑娘是贵妃的甥女,因姨母受宠,常出入皇亲国戚宴请的场合,少见小官之女。因为看姜姒气度不凡,不是小门小户能养出来的,便先入为主了。
实际,姜姒出身不算高却也不低,家中几位长辈入仕为官,算不得满门显贵,也称得上世代簪缨。
只是和这些出身王侯士族,高官勋贵之家的姑娘相比,顿时就被衬了下去。
那问话女子高扬了下巴。
容貌与气度比不过,身份上能胜一筹,也让人满足了。
姜姒不知道这些。
她站在矮几前,望着那插着花木的四方花瓶看了又看,思忖过后,徐徐道来。
“这箭竹竹节处时有间隙,前后釉色深浅变化有致,看起来像是汝窑王皖之的落笔习惯。我祖母有一套出自他之手的茶杯,所绘箭竹也是如此落笔。”
众人听后纷纷点了点头,信了她所说。
让人品鉴字画不难,画作能从构图、落笔、内容、着墨等等许多方面去评。
可品鉴瓷器没有那么多的依凭,只能靠大量的经验与细致入微的观察。
那主动唤姜姒过来的人,便是知道她家中祖母、叔父都喜欢收集瓷器。
姜家收集着四大窑各色样式的瓷器,姜姒从小跟着长辈耳濡目染,她便想着,姜姒说不定能看出些关联。
这不,果真辨认了出来。
那圆脸姑娘夸赞一句:“阿姒姐姐好阅历,好眼力。”
一道不赞同的声音传来。
“我看不像。这一面画的菊,形态饱满篡如绣球,可我记得那王皖之只画形如龙爪、细如钩针的瘦菊,何曾见过这样形态的菊花?但我记不清了,要叫云朔哥哥来问一问。”
这位说话的女子姜姒熟悉,她是文寿伯府的二姑娘,名唤柳蔚宁。
与她口中的“云朔哥哥”沾着一些亲,两人算是表兄妹。
姜姒听她提及那云朔哥哥,眉心微微向下,面色有不易察觉的冷却。
虽说柳蔚宁与她素来不合,常常在各种事上与她较劲,可姜姒只当她心思闲、心眼多。
到底只是小姑娘罢了,不惹大事,并不讨厌。
可她口中的那少年,姜姒是真正不待见的。
没多久,因为柳蔚宁早就将人请了过来,一群仪容不凡的年轻公子从池边款款走来。
为首的人,正是骠骑大将军谢珺的长孙谢云朔。
他虽未及弱冠,却早在十四岁便随父出征,去锦服、入沙场,随军征战,立战功、获擢封,做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