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你的名字
秦始皇想到赵高近期所做之种种,与梦境之中截然不同,终是不再诘问。
不过,如若他几年以后真的会在某一次出巡后重病乃至驾崩。
那他绝不在意在驾崩前将赵高给一并带走。
因为,他在,自是可镇压一切敌。
哪怕一只手托着整个大秦,亦可无敌于世间。
但如果他离去,他自不会将隐患留给二世。
即使这个隐患只是存在于他的梦境之中。
说到梦境,秦始皇忽然想到,在梦境中使大秦二世而亡者,赵高李斯乃是根源。
而那些山东六国余孽则是直接原因。
说起那些“梦中梦”中的六国余孽,秦始皇感觉很是奇怪。
因为,“梦中梦”的大部分事情,他明明都记忆犹新,但对这些反贼头子,却是印象模糊。
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模糊。
似乎有种天然的力量在阻隔着他。
这也是为何,他总是将项羽称呼“勇猛异常的年轻人”,以及将刘邦称作“看得像是一个痞子的中年人”的原因所在。
不然的话,在他梦醒之后,肯定要派人去搜寻这些反贼头子的。
宁错杀,勿放过。
哪怕是同名同姓者,亦定斩不饶。
只是可惜,每每想起这些反贼头目的容貌,他总感觉是隔着一层屏风一般,看之不清,望之不透。
甚至连这些反贼攻城拔寨后,传信兵传入咸阳所汇报的这些人名字,他都已记不真切。
然而,有一人的面容,相对于其他人来说,他稍微印象深刻一些。
那是秦王子婴自缚并带着玉玺,投降那个痞子般的中年人的时候。
他曾近距离看过这个人,已经其身边一众人。
毕竟,他的灵魂是附着在玉玺之上的。
即使是隔着“屏风”,但架不住距离近啊。
虽说此人之容貌,他无法令人画出,因为他说之不清。
但他相信,只要他在见到此人一面,定可认出。
说到此,秦始皇心中有了一个想法。
关于为何那些反贼头目记不真切,秦始皇一度怀疑这是否与国运有关。
秦始皇还是比较相信国运一说的,不只是泰山封禅,遇到舜南巡病死之地,也会遥祭。
还比如,周为火德,大秦灭周,水克火,所以秦为水德,这才叫顺应天意。
然后汉灭秦,土克水,故而汉为土德。
秦始皇心中思绪稍定,开口道:
“近来盗贼猖獗,泰山巨盗一事扰乱民生,朕欲出宫一察究竟,看泰山是否真这般藏有巨盗。”
秦始皇话刚说完,蒙毅便拱手,微惊道:
“陛下欲出巡乎?”
蒙毅以为秦始皇准备像前四次出巡一样,再度出巡。
可秦始皇第四次出巡至今,也没过多长时间啊!
这是不是太快了些?
赵高闻言也是一惊,心中想道:
这……这难道是第五次出巡?
不对啊,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据现在应该还有三四年时间才对啊!
难不成是因为他的到来,使历史发生了某种改变?
确实,如今的大秦与历史上的早已截然不同。
已经改变了太多。
莫非秦始皇的驾崩也因此提前了?
赵高想到这,脑海中瞬间又冒出一个念头:
这么说,他可以去看一看泰山这天下第一名山,今古有无变化了。
他刚刚有这般想法,秦始皇就替他实现。
这么一想,秦始皇除了好感度对他极为苛刻外……还是挺好的嘛!
若是赵高知道,其实在他刚穿越过来时,秦始皇就想弄死他,也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虽说,当时秦始皇想弄死的其实是赵高。
秦始皇看向蒙毅,道:
“非是出巡,而是微服私访。”
“此次朕不欲大张旗鼓,只想悄然而行,故而身边也不用太多人。”
没错,这便是朝会后,秦始皇单独留下赵高与蒙毅的原因。
他这次只准备带赵高与蒙毅等寥寥数人。
微服私访?
赵高诧异地看向秦始皇,心里想到:
这难道是,康私微私服访记……呃,嘴瓢了,应该是康辉私服访记……
这么说来,这就不是第五次出巡了?
秦始皇又看向赵高道:
“此次私访,朕只欲带赵卿、蒙卿,以及五位护卫。”
赵高与蒙毅当即拱手,赵高问道:
“陛下,可还需准备什么?”
既然,没有其他随侍人员,似这等琐碎小事,自然都是由赵高来完成。
秦始皇点头道:
“首先,铁锅得带一个。”
虽然铁锅早已在大秦推广开来,但难免一些偏远地区没有。
赵高:“……”
他没有想到,秦始皇第一个提出的东西竟然是这个。
这到底是微服私访,还是去旅游?
秦始皇不知赵高心中腹诽,继续道:
“
还有盐、猪膏、素油也带一些。”
“对了,还有猪肉和鸡,朕不可一日无红烧肉与炸鸡。”
“秦酒也要带五坛,不,是十坛,宫廷玉液酒就五坛足矣。”
秦始皇先说吃食,毕竟人以食为天。
这也是为何要带着赵高的原因之一,毕竟这些美食皆是出自赵高之手。
至于为何要带蒙毅,因蒙毅乃出身将门,虽是文臣,但身手亦是不凡。
其实,蒙恬更为合适,只不过如今其正领兵在外。
“纸张也要多带一些……以备如厕之用。”
“《三十六计》也带着,朕需夜夜品读。”
“……”
秦始皇一一说着,一开始主要说吃食,后面则越说越多,越说越细。
赵高听着听着,忍不住拱手道:
“陛下,要不然我们还是正常出巡吧?”
这么多东西,他们八个人也背不动啊。
哦,秦始皇还不算,肯定不能让秦始皇背东西啊!
所以,真正来说总共就七个人。
背不动,根本背不动。
秦始皇一怔,也觉得这些东西似乎有些多了。
差不多跟他之前正常出巡所带的物品一样了。
赵高说的不错,既如此,还不如正常出巡算了。
秦始皇咳嗽了一声,道:
“那就只带一个铁锅,盐和猪膏等即可。”
猪膏,寻常人家可无法经常食得。
若是借宿人家或是露宿野外,肯定要自备些。
至于盐……那就更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东西了。
甚至猪膏都可以不带,盐则一定要带。
“喏。”
赵高领命。
这些东西不算多,直接让那五个护卫背着就行。
他和蒙毅都不用背锅。
将所需之物说完,秦始皇又道:
“既是微服私访,自是不可用真名,否则便无私访之实了。”
嬴政这个名字,想来天下还无人敢冒充。
赵高与蒙毅也觉是此理。
秦始皇想了想,道:
“既然如此,朕便改叫赵政。”
这叫改?
你本来不就叫赵正吗?
秦始皇,乃是嬴姓赵氏,名政,亦作正。
所以,称嬴政,赵政都可。
我们都知道,姓和氏在最早的时候,完全是两个概念。
如果按秦汉以前姓氏的说法,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姓的。
“姓”是一种族号,是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
“氏”则代表官职、爵位和地位,是利益的象征。
有道是:“姓”明婚姻,“氏”别贵贱。
比如姬姓,它下面就有孟孙氏、仲孙氏、叔孙氏、后氏等很多个氏。
而孟孙氏下面再分氏,如子服氏、南宫氏。
这种现象古人称之为“氏一再传而可变”。
当时,社会阶层等级严格,一般的平民无姓无氏。
贵族女子用姓,没有氏。
贵族男子,有姓有氏。
平民地位低,既没有姓,也没有氏。
只能是干巴巴的一个名。
比如我们熟悉的盗跖、疱丁。
这两人都是职业加名,没姓也没氏。
盗跖,就是一个名叫跖的盗贼。
嗯,这个盗跖可不会什么电光神行步。
而庖丁,就是一位名叫丁的厨子。
这个庖丁应该也不会“解牛刀法”。
在秦汉以后,姓氏就混为一谈了,老百姓也有了姓氏。
所以,有时候我们见面寒暄时,常说:“你贵姓啊?”
对方往往会说:“免贵姓特么什么”。
有的时候还会说:“贱姓某某”,这是一种礼貌的问答方式。
“贵”表尊称,“贱”表谦称。
故而,这一切种种,其实都是有道理的。
因为姓氏在古代真是有贵贱之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秦汉后“姓”与“氏”逐渐合一,统称为“姓氏”。
“氏”别贵贱的作用也就自然消失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