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缓缓抬眼与嬴政对视心头因对方欲“废分封”带来的震惊激动久久未平息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蛊惑着他——
去吧去投奔秦王他才是你寻觅多年不得的明君!放眼当今天下只有在秦国的朝堂你才可以尽情施展满腔抱负不必担心小人进谗言无须担忧君王朝三暮四去吧
又有另一个声音在激烈反抗着:不你韩非生是韩国之人死是韩国之魂绝不可为敌国而谋!
两道声音激烈地交战着辩驳着良久在嬴政期待的目光中韩非缓缓移开视线掩下心间的万分豪情与千般遗憾抬袖揖拜道“韩非多谢秦王赏识之美意!只是外臣心有所系实难割舍,故而无法应允此事请秦王见谅。”
嬴政心道果然如此看来明赫心声所言“李斯杀了韩非”一事确实是应合在此处了——想必自己深知韩非有治世辅君之大才偏又对他求而不得自不愿他为别国所用才会在李斯的怂恿下怒而杀了他。
而现在面临同样的处境相同的选择也摆在了他的面前:是杀之以除后患?还是放虎归韩国?
可这两个选项他都不想要。杀了韩非他会后悔放走韩非亦会后悔。
明赫已经挥着小拳头喋喋不休骂了起来“韩非你这犟驴非要把自己作死才高兴吗?啊对你们古人讲究士为知己者死讲究个忠贞死节可一个昏庸无能又压根不听你劝谏的韩王哪里就值得你誓死效忠了啊?气死我了你们这些读书人满腹经纶却不愿为百姓做点实事心心念念的都是王族利益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车轮的必然选择到那时韩国百姓不也就变成秦国百姓了吗?搞不懂你非要一意孤行守着个韩王做什么.”
嬴政听到这里心中已有了决断轻轻摸了摸明赫的小脑袋你可真是父王的小福星呐。
他要选第三个也许本不存在的选项:激韩非让他心甘情愿留在秦国效力。
想到这里他淡淡开口“如此说来倒是寡人错看先生了。”
韩非再次拒绝秦王抛出的橄榄枝心中本有些忐忑担心对方不悦之下本就无望的存韩一事彻底失去转机哪知秦王并未气恼眼下这莫名其妙的话倒真让他有些疑惑了不由反问道“外臣愚钝
嬴政瞥了他一眼摇头叹道“寡人昔年读先生之书见字字句句皆是治国、利民、除奸之良计透过先生的高论寡人仿佛看见一位忧国忧民、不畏权贵的圣人故日夜莫不盼与先生促膝长谈。哪知今日一见
方知先生洋洋洒洒之策论,并非肺腑之言”
韩非颤抖着伸出手,一张白皙俊脸早已涨得通红,秦王这一番话,不啻于当面指责他沽名钓誉、言不由衷!
这是在当面打他的脸、侮辱他的人格,是可忍,孰不可忍!
韩非颤声怒斥道,“秦王实在欺人太甚!《五蠹》等书一字一句皆吾椎心泣血所成,绝无半句口是心非、危言耸听之言,君乃一国之君,岂可因我拒奔咸阳,便污蔑于我之人格.”
嬴政闻言,冷声抬高了声调,“是么?韩非,那寡人问你!尔心所系之人,究竟是天下万民,还是韩国君王?你一心留在韩国,是想以毕生所学造福韩地百姓,还是为效忠韩王甘为一枚弃子?这四海普天之民,可有一人因你韩子的高谈阔论而获益?待秦军铁蹄踏平韩都之日,你又能凭腹中才学救下几人?你既救不了韩国之民,又不肯救天下之民,何其可悲!”
韩非愣住了,面上愤怒的红潮已渐渐消去,此时虽有心辩驳,却又觉得对方所言,竟似字字皆有理。
是啊,他坚持不离韩入仕,是想将一身本领施展在韩国的土地上,秉承“法者,治之端”的原则,创建一个律法严明、贵族犯法与民同罪、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为天下庶民求得几分公平,可他留在韩国数十年蹉跎岁月,又何曾有机会真正为百姓做分毫益事?
一时只觉脑中一片空白,喃喃道,“不,并非如此.
“寡人原以为,你韩非心怀天下苍生,渴望辅佐明君共创法制治世,却不知你的志向仅仅是守护一个腐烂不堪的韩国王族罢了!早知如此,寡人又何必见你?”
韩非颤抖着唇,面色愈发苍白。
“蒙恬,派人送韩子回驿馆歇息!”
韩非恍恍惚惚跟着蒙恬出了章台宫,甚至忘了跟嬴政拜别。
明赫伸长脖子看着韩非踉踉跄跄的背影,心中有些遗憾又有些高兴,暗道,“哎呀,没想到大大竟然会跟偶像翻脸,不过这样也好,爱之愈深恨才愈切,大大现在既然已经对韩非失望了,应该无所谓他留不留在秦国了吧?正好韩非能捡条命回去.”
嬴政轻轻将他重新捉回怀里,转身回到案前,命宫人将今日的奏章呈上来。
一时章台宫热闹起来,十来个宫人热火朝天地将一摞摞竹简抱到案桌前,又有一名宫人上前研好墨,嬴政跪坐于案前,左手抱崽,右手执笔,慢慢批起奏章来。
由于怀中多了个小累赘,他便吩咐一名宦者立在一旁专门取放奏章。
殿内宫人无不暗暗
心惊原以为王上抱这孩童接见韩使已是额外的恩宠没想到竟连批阅奏章都舍不得将人放下.
不少人顿时暗暗收起对明赫的轻视之心原以为只是个来路不明的野孩子就算得了长公子青眼而被王上开恩收养下来也不过是给长公子当捧哏的小角色,没想到王上竟这般重视新得的九公子!
只有蒙恬却隐隐有些不安。
蒙氏以武起家家中儿孙人人皆要习武练剑习兵法进宫后王上命他私下教扶苏些兵法之术蒙恬之父蒙武得知后很是欢喜。
当今秦国朝堂上最得王上重用的武将有王、蒙两家面上看着一团和气其实私底下未必没有暗暗较着劲。
原本他们两家三代内的实力在伯仲之间谁也不比谁差谁也越不过谁去。
王氏有王翦老将军坐镇蒙氏有上将军蒙骜挑梁皆是朝中武将的中流砥柱。
王翦之子王贲的武学兵法天赋虽说胜过蒙恬的父亲蒙武但这一局蒙氏靠出色孙辈的数量扭转过来了蒙恬和其弟蒙毅文武双全而王贲的儿子之中只有王离算佼佼者。
可这个微妙的平衡在七年前被打破了:蒙骜攻打汲城时不慎中箭而亡蒙氏痛失家主。
按蒙武的意思长公子扶苏占着嫡长子的名分又深得王上重视是板上钉钉的储君人选蒙氏一族应牢牢抓住机会将家族利益与长公子紧紧捆绑在一起。
如今才十九岁的蒙恬固然愿为家族谋划但他生性纯善待扶苏并非全是借势之心倒颇有几分怜惜之情。
眼下突然冒出个孩子分走王上的父爱蒙恬有些担心扶苏会难过。
当然很快他就会发现自己的担心是杞人忧天。
懒洋洋打着哈欠的明赫看着自家父王手上以竹管套上动物毫毛制成的简易毛笔一时张大嘴惊诧不已。
他还以为这时代批改奏章是拿刀刻字呢因为曾在一本后唐时期的杂记上看到大约在公元前223年蒙恬率军伐楚时用动物毫毛改良毛笔后此物才开始普及起来的。
可现在是公元前233年
倒也怪不得明赫孤陋寡闻实际上许多后世人都带着傲慢和偏见凭着本能的假想低估了前人的智慧若不是考古学家孜孜不倦与黄土枯墓为伴不知有多少历史真相会淹没在后人自大的臆测之中。
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里
才会以为先秦时代靠刻刀来书写,直到蒙恬改良毛笔后才开始大面积使用,其实不然,
比起纸复杂的制作工序而言,制作一支笔显然简单得多。
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甲骨文上的朱笔墨书痕迹,和“聿字状似握笔的写法而判断出,远在夏商时代,劳动人民就已经制造出原始形态的管状毛笔。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毛笔早已风靡各个诸侯国,但那时各地的制法有差异,发音也不一样,譬如秦国将它称作“笔,楚国称之为“幸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