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四百四十章:摊役入亩!

留档是重点。

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在县、州、帝都长安三地,都要留下一份存档!

不然若是只有一份。

保不齐县城公廨存放档案的地方,可就要频频失火,以至于所有地度田清丈的成果都化为一笔烂账了!

对于地方上士绅地主的小心思,李象经过这么久的走访考察,可谓是一清二楚。

他们其实跟商贾们大差不差。

平常看上去一副奉公守法的鬼样子,可心眼里边,恐怕早就是黑的跟炭一样了,不防备着他们,怕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除了留档之外。”

“儿臣以为柴婷还要定期与不定期地,派人带着誊抄好的档案去州县进行核查。”

“一来,可以纠察不法之事。”

“二赖的话,也可以将档案进行同步,从而保证留档地准确性。”

这番话一出。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都是纷纷颔首认可。

“陇王殿下经世济民之策,一旦推行下去,天下百姓将受益匪浅,臣等敬服!”

“这三级留档制度,果真是精妙的。”

“一本小小的卷宗,就相当于狠狠地扼住了地方不法士绅地主的脖颈,让他们不敢搞一些下三滥的小动作!”

“此外,还能方便朝廷随时调阅查看各州县的土地情况。”

对于李象的策略。

在场的官员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毕竟不管怎么说,这政策确实非常的好,而且是可以让大唐朝廷与天下百姓实现双赢地好!

既如此。

肯定要推行下去才是!

“在度田清丈的同时,还需要派遣官员,会同地方的父母官,清查人口,编户齐民。”

“最终。”

“将度田清丈,与清查人口的数据罗列下来,记录在两本账册上!”

“其中,记录人口情况的,为《黄册》。”

“记录地方土地情况的,则为《鱼麟册》。”

“无论是人地出声、死亡,还是过继给旁宗乃至于举家迁徙等,都要记录在《黄册》上,而土地的转让、买卖等情况,也要记录在《鱼麟册》上!”

简单来说。

这两本账册对应

的就是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

如此一来,大唐朝廷就可以通过这两本账册,看清楚一地的具体情况。

同时。

也方便于更好的统筹管理土地,与管理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广大百姓。

当然了。

若是想完成这一套制度的建设,最少也得三年时间。

说到底还是大唐太过于辽阔,哪怕是从现在开始,就立即开始两本账册的建设,也得花费海量的时间。

好在李承乾根本不急。

在扶持起波斯之后,李承乾坚信波斯人再抵抗个三五年,还是不成问题的。

再说了,大唐的兵制改革已经完成了。

只要唐军的战斗力一直保持着这个水准,那么就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安稳的环境,来对赋税制度乃至于户籍制度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细致的改革!

说到这里。

其实李象页才堪堪把自己详细策略的第一条,给阐释清楚罢了,重头戏实际上还在后边!

“父皇。

“针对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杂税太多这一点,儿臣的改革计划其实非常的简单。

“无外乎就是四个字,“化繁为简

除了正税之外,大唐在不同的地区,还有着不用的杂税。

这些杂税。

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中央朝廷下令征收的。

而是地方州县,能弥补亏空,也或者是**敛财等多种原因,从而定下来的。

随意大多地杂税,理论上来说都是不合法的。

但法律这东西,从来都是对你有利地时候是存在的,对你不利的时候反倒是不存在的。

但无论如何。

这些杂税的存在,在客观上都大大的增加了百姓的生活压力。

化繁为简,革除杂税,是必然之势。

“将所有不合理地杂税,尽数革除之后,百姓们平均最少可以少支出一成左右的赋税开支。

“这笔钱节省下来的话。

“百姓们攒个几年,也就可以翻新房屋,购置土地,购买耕牛等等了,对于朝廷来说,失去的财政收入不算大,但对于百姓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

在朝廷眼中。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