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清晨,李毅飞踏入**大楼走廊,脚下光可鉴人的地砖反馈着一种异样的洁净感。
空气里飘散着淡淡的消毒水气味,比平日更浓。
李毅飞眼角余光扫到走廊尽头,一个陌生的后勤人员正背对着他,在擦拭着本就锃亮的窗框,动作缓慢而刻意。
李毅飞面色如常,心中却冷笑一声:监视的级别提高了,从暗处挪到了明处,这是一种无声的警告,意在制造心理压力。
李毅飞像前几天一样开门、开灯、给窗台的绿萝浇水,然后坐下,按下热水壶开关。
水沸的呜呜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寂静。
打开电脑,屏幕上反射出李毅飞平静无波的脸。
对手越是紧张,越是说明他接近了某些核心区域。
这种表面的“严密监控”,反而暴露了其内里的虚弱。
上午九点的政法委**办公会,气氛微妙。
王卓依旧是主角,汇报近期工作时,言辞更加谨慎,每一个数据都力求精准,每一个成绩都突出集体领导。
尤其是“在**主要领导把握方向、政法委具体协调下”,将涉矿**化解、治安维稳等工作总结得滴水不漏,仿佛阴铁市已是路不拾遗的太平盛市。
李毅飞安静地听着,偶尔在本子上记录几个关键词,目光大部分时间落在自己的茶杯上,让人摸不清他的心思。
当王卓提到“对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坚持依法依规,逐步消化,确保不引发新的不稳定因素”时,李毅飞才抬起头,像是随口一问:
“王**,消化历史遗留问题,这个思路是对的。
不过,‘消化’的前提是诊断清楚病因。比如有些反复**的案子,最终记录是‘已化解’或‘走法律程序’,但群众是否真正满意?
执行环节有没有到位?我们有没有建立有效的回溯机制,防止‘假性愈合’?”
李毅飞的问题听起来像是探讨工作方法,却像一根针,轻轻刺破了王卓精心营造的气泡。
王卓脸上笑容不变,应对自如:“李**提的点非常专业!
回溯机制确实是我们下一步要强化的重点。
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责任单位自查和**部门回访,力度和覆盖面还有待加强。
基层人手和精力确实是现实困难。”王卓再次巧妙地将问题引向客观条件。
李毅飞点点头,不再深究,仿佛只是提出一个建设性意见。
会议间隙,他起身走到窗边透气,看似无意地用座机拨通了**办的内部号码,声音平和:
“喂,**办吗?我**办秘书三科,领导需要核对一下去年三月份几份涉矿**材料的最终归档编号,系统记录有点模糊,麻烦找一下当时经手的杨志刚科长问问情况。”
这个电话打得自然无比,像是常规的档案核查工作。
电话转接后,杨志刚的声音传来,带着谨慎:“你好,哪位?具体是哪天的材料?”
李毅飞重复了问题,加重了“三月份”和“归档编号”的语气:“大概是中旬,具体日期记不清了,事由好像跟隆盛那边的补偿**有关。”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杨志刚的声音传来:“哦,那个时间段的材料不少,需要查一下底档才能确定编号。
查到了我再回复您?”
“行,麻烦了。”李毅飞挂了电话。这个简短的对话,完成了对杨志刚的再次试探和信号传递,也测试了王卓等人的反应。
他注意到,在他打电话时,王卓虽然仍在与人交谈,但耳廓似乎微微动了一下。
几天后中午,李毅飞刻意错过了食堂用餐高峰,才端着餐盘走进去。
喧闹的大厅已安静不少,他一眼就看到了独自坐在角落的杨志刚。
李毅飞很自然地走过去,在对面的空位坐下。
“杨科长,才吃?”
杨志刚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平静:“李**,您也这么晚。”
食堂里人声渐稀,但仍有足够的背景音掩护。
李毅飞一边吃饭,一边像是闲聊般低声道:“最近看些旧材料,有些历史脉络理不清,还得请教你们这些老同志。”
杨志刚头也没抬,声音压得更低:“领导客气。
陈年旧账,纸张脆,灰也大,翻起来费劲,还容易迷眼。”
李毅飞夹起一筷子菜,声音几不可闻:“灰大不怕,就怕关键处的字迹模糊了,影响判断。
比如……去年春天,好像有几页纸,墨迹洇得特别厉害。”
杨志刚握着筷子的手几不可查地一顿。他极快地扫了一眼四周,然后用筷子尖,在剩下的几粒米饭上,极其迅速地划了一个小小的“7”,随即用筷子将饭粒彻底搅散抹平。
“春天气候潮,档案容易霉,特别是……高处存放的,不通风,字迹更容易花。”杨志刚的声音低得如同耳语,“当时记录的人,手抖得厉害。”
说完,他立刻站起身:“李**您慢用,我吃好了,科里还有点事。”端起餐盘匆匆离去。
李毅飞的心跳微微有点快。
杨志刚再次确认了关键地点(翠湖苑7栋),并暗示了记录者当时的恐惧(“手抖”)。
下午,**局长张立军不请自来,警服笔挺,汇报完日常工作后,话锋一转,踱到窗边,看着楼下笑道:“李**,现在这网络世界真是无孔不入。
我们网安支队最近监测到,有些境外不明势力,像苍蝇一样盯着咱们市的一些重要网络节点,攻击尝试就没断过。
不过您放心,”他转过身,脸上带笑,眼神却锐利,“咱们的防火墙固若金汤,重点区域更是层层设防,24小时动态监控,别说苍蝇,就算是个蚊子飞过,也能留下痕迹。
但还是得提醒领导,个人上网也要多加小心,非必要的网站尽量别碰,安全第一。”
这番话几乎是赤裸裸的警告,告知李毅飞网络空间已被严密监控,不要想从网上找到啥东西。
李毅飞心里却冷笑一声,你怕还不知道什么叫神不知鬼不觉吧!
但李毅飞面色却很是平静,点头道:“张局长提醒得是,网络安全是大事,你们辛苦了。”
送走张立军,李毅飞清楚,常规调查渠道已被彻底封死。
他必须动用非常手段,而且要确保绝对隐秘,不能留下任何数字脚印。
深夜,住处。李毅飞拉严窗帘,取出那台特制笔记本电脑。
他并未直接开机,而是先进行物理检查,确认无异常后,才接通电源。
开机过程并非通常的Windows界面,而是一个简洁的命令行窗口。
他快速输入几行代码,电脑首先接入的是一个经过伪装的无线路由器,该路由器劫持的是隔壁楼一个信号微弱但未被监控的公共Wi-Fi信号(他提前侦测过)。
接着,他启动了自己编写的多层跳板程序。
程序自动通过加密通道,连接至多个位于不同国家、利用区块链技术动态分配、难以追踪的代理节点。
这些节点并非商业VPN,而是渗透某些不设防的物联网设备(如智能摄像头、路由器)构成的“僵尸网络”的一部分,流量混杂在大量正常数据中,极难被分离和识别。
最后,所有流量被汇聚到一个私有的、协议被伪装成普通视频流媒体的加密隧道中。
完成这一系列复杂操作后,他才真正开始网络侦查。
他的目标并非直接搜索“LS20160315”或“翠湖苑”,那太愚蠢。
他首先瞄准的是阴铁市国土资源局内部一个用于存放临时日志和缓存文件的次级服务器,该服务器安全等级较低,但有时会意外保留一些被主系统删除数据的碎片化备份。
他使用定制的扫描工具,以极低的速率和随机的时间间隔,扫描这些海量且杂乱的文件。
工具会自动识别包含特定时间戳(20160315前后)、特定关键词(如“隆盛”的拼音首字母变形、地图坐标格式字符)或异常操作记录(如深夜访问、高权限删除指令)的文件碎片。
数小时后,程序提示发现异常:一段本应被覆盖的磁盘扇区中,残留着一条来自2016年3月16日凌晨的日志痕迹,显示一个ID关联到“隆盛矿业”安防部门的终端。
曾向市里某个综合协调办公室的服务器上传过一个加密数据包,数据包标签字段含有“7#”字样,上传动作完成后不到十分钟,该记录连同数据包本身被一个更高权限的账户强制彻底删除。
这条残缺的信息极具价值:它证实了在关键时间点,隆盛矿业向市里特定部门传递过可能与“7栋”相关的信息,并被迅速掩盖。
紧接着,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