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闲玉听完几位大婶所言,又重复了一句:“他还活着。”
那几位大婶叹气道:“你这孩子咋说都听不进去呢,大夫说了,根本就没气了。”
其中一位红衣大婶一边说着,一边弯下腰伸手探地上少年的鼻息,半晌,她大惊道:“咋可能!”
另一位黄衣大婶见此也来探少年的鼻息,同样一脸震惊:“咋可能?明明今日早上大夫说没气了的。”
第三位绿衣大婶目光盯着少年裸|露的腹部上、扎的数十根银针,看向沈闲玉,一脸震惊:“你这姑娘,小小年纪竟还懂医术,小神医呀。”
沈闲玉倒也没拒绝,道:“学过,但还没太厉害。”
她说的话是实话,她虽是家族里年轻一辈杰出的,学了二十来年,但确实不如太爷爷,太爷爷是正宗的道医,活了一百多岁,可活死人肉白骨。
可惜后面几代都没天赋,到她这一代,太爷爷还没来得及教她便走了,她所走到现在,全是她拿着太爷爷留下的手稿,自己一个人在山头摸索加实践出来的,除了给人看病,所有的时间都是与草药打交道。
她喜欢学医,学医能给她带来心灵上的安宁,她喜欢看病人痊愈时脸上的笑容,充满着喜悦,美好,希望。
那绿衣大婶笑道:“你这孩子,救了一个快死的人,还挺谦虚。”
沈闲玉见几位大婶总算没再说、地上这少年已经死了,微微一笑。
那黄衣大婶见沈闲玉笑,心想这丫头看着挺瘦小,还怪厉害,问道:“姑娘,你是哪个村的,怎么没见过你,你这样厉害,应该很出名啊。”
那绿衣大婶附和道:“对啊,小神医。”
沈闲玉想了想,回道:“我是一路逃荒过来的,路上家里人都陆续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今日刚好到了这里。”
那绿衣大婶道:“怪可怜的。”
那黄衣大婶叹道:“你和地上这孩子一样命大。”
那红衣大婶叹道:“是。”
那绿衣大婶忽然道:“姑娘,不如你来我们桃花村吧,我们村子靠山,人不咋多,这两年又走了不少,有你这样厉害的人加入我们,大家一定很高兴。”
她们村子里人少,连那大夫都是隔壁村请的,连个村大夫都没有,这姑娘有如此能力,她特想这姑娘能留下。
听绿衣大婶这么一说,沈闲玉有些心动,正好这小少年不宜挪动,她也需要进山菜药养伤,绿衣大婶与她不谋而合,当即道:“好啊,多谢三位大婶。”
原来这三位大婶是一家人,红衣大婶是老大媳妇刘二娘,绿衣大婶是老二媳妇王五娘,黄衣大婶是老三媳妇刘三娘。其中刘二娘和刘三娘是一个村子来的,王五娘是单独一个村子来的。
家里丈夫去山里打猎,三位大婶是偶然见到地上这小少年,还好心的给他披了一件破棉袄,就是不知为何最后这件棉袄到了地上。
王五娘道:“姑娘,你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半山腰的边上有间棚屋,这间棚屋原本是孙婆婆住的,孙婆婆前几年走了,屋子就空了下来,如果姑娘你不嫌弃的话,可以看看,就是有些简陋,但是还能住人。”
刘三娘道:“不如咱们带姑娘去瞧瞧吧。”
王五娘道:“对了姑娘,你叫什么啊?”
沈闲玉道:“我姓沈,是家中老大。”
王五娘见沈闲玉没说名字,也没想太多,直接道:“沈姑娘,我们帮你抬着这小孩一起去吧。”
沈闲玉感激道:“多谢你们了。”
王五娘和刘二娘抬着地上小少年的胳膊腿,刘三娘提前拿过地上沈闲玉的篮子,冲她笑道:“沈姑娘你走我们后面。”
沈闲玉微微点头。
***
三位大婶将那小少年放入棚屋的简陋床上、对沈闲玉说自己家里还有事要忙,便先走了。
沈闲玉心里感激,想着日后有机会也让她也帮一下几位大婶。
她将篮子拿进了屋,走出来打量棚子外面。
棚子很简陋,周围的墙是用石头堆的,棚顶用的是树皮,棚子后面有许多树、将棚子遮住,右边有几块大树皮搭的简易灶房。
跟她之前在庄子里住的房子有的一拼,她也去瞧过旁的女子住的地方,发现别人都是正常的,虽说数人住一起,但至少冬天保暖,就她那间房年久失修,漏风漏雨,估计刘嬷嬷是故意的。
沈闲玉转身,发现小路两边开垦的有地,不由大喜,刚才急着将少年搬进去,倒是没往其它地方瞧。
望着地,沈闲玉笑了出来,虽然因为几年没人打理,全是杂草,但对她来说,已经是个意外之喜,她上前几步,发现有些草还能食用。
她将所有的草认了一遍,从两小片地找了十几种草药,嘴角的笑怎么压都压不下。
这时,棚子里传里倒吸凉气的声音,沈闲玉想到少年,忙进了棚子。
棚子只有一张床,没桌子,两个小矮凳。
沈闲玉行至床边,看向少年,给他把了脉,感知到他脉搏开始恢复正常,松了口气,拔下他身上的银针,一一收好。
她见少年眼皮动了,道:“小弟弟,你叫什么名字呀?”
那少年眼皮又动了动,但没言语。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