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的时光,像滑跑加速的飞机,在轰鸣声中倏然而过。
对钰潇而言,这三年是她在心智和专业领域急速爬升的阶段。应用心理学的基础被她牢牢掌握,而航空航天心理学这个细分方向,更是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独特世界的窗口。
她沉浸在《航空人因工程学》里,研究驾驶舱仪表布局如何影响飞行员的信息处理效率;她啃着《高危职业心理韧性》的文献,分析长途飞行中孤独感和circadianrhythm(昼夜节律)紊乱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她在学校的模拟舱里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志愿者在模拟压力情境下的决策模式变化。
她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和统计数据。每次乘坐飞机,她都会下意识地观察机组人员的微表情和互动方式;她会留意起飞降落时周围乘客的反应,分析普遍存在的飞行焦虑;她甚至会和清黎宁讨论一些案例,从他那里获得第一手的、鲜活的行业洞察。
清黎宁,如同一位遥远却始终在场的导师,他的等候沉默而坚定。
他会在飞行间隙,从世界各地给她发来一些相关的行业新闻或研究报告链接。「链接:NASA最新关于长期太空飞行心理支持的研究综述,或许对你有启发。」「图片:某航新引入的飞行员心理支持系统界面,设计得不错。」偶尔,他也会分享一些不那么“专业”的见闻:「图片:平流层上看月落,的确会让人感觉心境开阔,或许值得研究。」「备注:遇到一位老机长,他说飞行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学会和自己相处。」
他的讯息从不问“学得怎么样”,也不催促,只是适时地提供一些“补给”,让她知道,她选择的这条跑道,他一直看在眼里,并且认为很有价值。
寒暑假时,钰潇回家,清黎宁如果恰好也在本市,会过来一起吃顿饭。饭桌上,他们的对话常常让苏雯和钰曦插不进嘴。
“所以您认为,现有的心理选拔体系,对情境意识的评估足够有效吗?”“模拟器训练中的应激源设置,是否考虑到不同人格特质的耐受阈值?”“跨文化机组协作中,最大的非技术性障碍您觉得是什么?”
清黎宁会认真地听着,然后用他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观察来回应,时而肯定她的想法,时而提出更实际的难点。他们的交流,早已超越了长辈与晚辈的关怀,更像是同行之间的探讨。
钰曦有时会托着下巴,看着姐姐和清叔叔你一言我一语,眼中满是崇拜。她自己的心理学学习也更侧重于咨询与教育,姐姐走的这条硬核科研之路,让她觉得既陌生又钦佩。
三年里,钰潇褪去了高中时的部分青涩,气质越发沉静锐利,眼神里多了属于研究者的审慎与探究的光芒。她偶尔还是会抬头看天,看那些划破长空的航迹云,但目光里不再全是向往,更多的是分析与思考——那架飞机上的机组人员,此刻的心理状态如何?系统的自动化是减轻了他们的负荷,还是带来了新的认知挑战?
她知道,她距离真正为这个行业贡献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还需要读研、深造。但方向从未如此清晰过。
清黎宁的等候,也从未有过丝毫急躁。他看着她就像看着一架在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