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 27 章 秦王思,汉武令

第27章秦王思,汉武令

与刘彻同样,嬴政也没有避人,回来自如的让人更衣后,同样收了自己准备的帛书,坦然从玉玺空间中拿出一本笔记本,打开。

前些日子落下的笔迹便印入了眼帘,写在最上的乃是:分封。

与刘彻之世相去不远,两人之间可交流处颇多。但与刘彻相比,赢政有更幸运亦有更不幸运之处。

刘彻一世生涯,只到晚年生出波折,然而身后托孤,又有个曾孙继业,这是他的帝王手段高超,也不得不说是他的运气。

但如此一来,他回去之后,与制度上其实很难做什么大动作。后世之制可好?也未必,两汉尚且享国四百零七年,后世哪一朝能比得上。

至于他们所去之世,首先,看了中学课本之后便知,生产力未达,强学不是好事。其次,他们也不想学。

开什么玩笑,他们是君王,是天子,为什么要学那时之制?自己灭杀自己,他们可没那种觉悟。

不过仅仅是浮光掠影的读了那时的书,他们也看明白了一些事。万世一系,大概是真的很难做到了。而强行加快历史进程,也往往会受反噬。西汉之时,经几代英主巧妙制衡,各方势力达到了平衡,才能维系到西汉之末。

如果在刘彻那时就破坏了这种平衡,又没能建立起新的平衡,时局会怎么发展就不好说了。

用科举吗?士绅阶层与帝王分权乃至争权,看一看后世王朝,教训也是不少。

能做到万世一系的有吗?也有的,但他们瞄也没瞄过一眼那个岛上小国。地狭物瘠,没有可以参考的价值。

也有强行为百姓规定身份等级的朝代,只是那样的制度甚至没有经过行不通进而废除的过程,在执行的时候就已经自然而然的执行不下去了,反而因此带来许多隐患和麻烦。

这里是华夏啊,一个早在商周乃至更早的夏王朝时代,诞生于江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经跨越山水进行交流的文明,那是很难像一个没有外力干涉的封闭小国那样运行的。

即使他们真的能做到,在遥远的未来,这个国家还将面临另一个文明挟科技之威的侵略,他们要做这样的罪人吗?

嬴政倒是不由得笑了笑,轻轻摇头,他们可做不了这个罪人。地理、人文、历史,共同铸造了他们的文明和生活方式,注定那样的“万世一系不可能做到。史书上他的梦想,现在看来确实是显得狂妄了。

那么,汉武帝刘彻,你打算怎么做呢?

他们讨论过许多,但他没有问过刘彻会不会做点什么。因为他觉得,能与他一样有这趟奇迹之旅的汉武帝,不是一个顾及四百年社稷就畏首畏尾,不敢加以改变的庸人。

嬴政收回思绪,想着他的大秦。他的不幸在于,帝国尚未建立,已经知道身死后三年,天下倾覆。

而这倾覆,非止胡亥之荒淫无能,也非止赵高之乱政。至于李斯,他不过是想做个权相而已,与历来新君继位后的秦相无甚差别,不必放在心上。嬴政初始愤怒之后,隔了这段时间,已经能冷静地看待“身后”的人与事了。

就算他早早立下太子,选了一个“类我”的儿子,天下的危机也无非是延后,除非新君亦是后世可称“千古一帝”的人物,能生生解决这乱世余响,真正建立起大秦的统治。

在吸引了六国仇恨的大秦,没有从后世回溯的机会,想做到这一点很难,就算让刘邦来也不行。没有一个新的乱世将六国重新洗刷一遍,结束了这种仇恨,大秦就始终是个靶子。

嬴政看过史书中他的子嗣里不多的记载,并不觉得自己能幸运到有这么个储君。这方面他的运气跟刘彻是反的,一个幸运之极,一个倒霉到没话说。

不如他自己来。

看着自己亲书的分封二字,嬴政轻轻颔首。刘彻极力推荐分封之制,他记在了纸上,刘彻便以为他要用了,又详说推恩令,显摆了挺久。嬴政没跟他计较,也都做了笔记。

然而,他没有告诉刘彻,其实他还是没打算将子弟分封于六国。

祖龙之心,如钢如石,不可转也。

分封之下,又写二字:科举。科举之下,再有二字:教育。

他比刘彻幸运的地方,在于他已经知道,身死三年,天下倾覆。

既然已经是这个结局,那么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呢。

那就让“士”在统一后的大秦也找到出路,他倒是要看看,究竟有多少六国之士会真的忠于六国王室。

这还不够。嬴政神色冰冷。六国之“民”,可分为六国贵族、寒士、黔首。

他现在明白大秦的危机在何处了。于关中秦民而言,六国既亡,军功已经无处着落,重罚轻赏,便是秦人也觉吃力。

军功爵不能说崩溃,就嬴政快速翻阅过还未及深究的历朝史书而言,可以看到其实历朝也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施行军功爵制。

说白了,还是天下纷争已久,虽然有个周天子在上,但六国之人一时之间还是很难认同秦的统治,不拿自己当秦人。秦人自己也同样不将他们

当作国人。秦的一切制度在统一后出现问题恐怕深究起来都与此脱离不了关系。

六国贵族自然怀念故国且不用说;六国之士当年可奔走诸国一朝飞腾于秦时却再无上进之路自然也是愿反的;六国之民虽怀故国之恨但入秦为秦民时日一长也就罢了只是秦律苛严原本历史中的他或许动用民力也多了些再加上胡亥妄为终于也是反了。

甚至是他的功臣们在分封制深入人心的时代也依然希望以前所未有的军功得到他们应得的封赏。

他并不小气但功臣们也并不觉得自己要得太多。这无法苛责本来就是时代转折期难以避免的碰撞。而大秦就这样成为了转折期的祭品。

他不愿意成为奉于新时代的祭品所以他也要给功臣一个折中的出路。

贵、士、民

贵族之后有钱粮人望有势力野心;寒士有传承的知识有上进的追求;但是民才是最初的那把火也是乱世的柴薪。“曾经”的他着意笼络的是“贵”与“士”眼中并没有多少“民”现在不一样了。

用科举给寒士进身之阶用后世学来的法子给百姓更好的生活。那么六国贵族之后就是想反又率领什么人去反呢?

纵是如此造就出新的阶层最后隐隐与皇权对抗那也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无论如何也比大秦统一六国后轰然倒塌给那刘汉扫平道路除去障碍捡了便宜来得好吧。

至于学那后世之术以术催生新阶层之势也算不得什么。君王失了权势在他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但后世子孙若是能仅仅失权而得保帝位恐怕也算得幸运了。

而且那也是很久之后的事情读后世之书所见乃是人力无法阻挡的势头。但此时此世借用其术却能助大秦立稳根基。

纵然是止渴的毒酒那毒既发得缓他也是要喝了!

于是“教育”二字下面又分出两个箭头乃是“钱”与“粮”。

粮自然会让人去学种田之术用后世之种。而钱的来处他也已经琢磨多时了。

“钱”字后面又记了三字:盐、糖、茶。

他在后世的网上看人提起丝绸之路说是大秦时丝绸就通过与戎狄匈奴的交易由西域再一路西运。所以那条路上的国家到汉时仍然将中国称为“秦”。这条路上也发掘出了秦时的物

件。

这项交易他当然知道但包括他在内的秦王都没想到货物竟然会转运到那么远的地方。嬴政也考虑过从这条丝绸之路上获利但最终还是遗憾的划去了这个选项。

路途太漫长了获利自然能获利他也不在意将被他吊打的匈奴。只是大秦从中吃不到多少好处高额利润都叫中间转手的给分润了。等统一之后还是要把大航海时代的帆船模型和图纸弄回来让工匠学着造船。新大陆太遥远他自己国内还没稳住先不去想。海上丝绸之路的利益可以拿到手里。

能弄出蒸汽船自然更好但暂时不能列在计划里大航海所用的帆船更有把握。

不过这也是大秦一统天下之后的事了急切之间还是得有现在就能来钱的路子。也就是他记下的这三件事。

秦无临海之地晒盐之法一时还用不上但是精盐提炼之法可用。嬴政看着自己最初思考后划掉的那条杠执笔将“盐”字重新写了上去。

他不可能搞义务教育的没那么多钱有钱也不打算烧在这上面。全读书了谁给他服役?时代不一样人们的思想也不一样能提供的工作岗数量天差地别不能照搬。但即使这样想有足够的官吏去执行他的意志仍然需要更多人读书。

教育还是一件非常需要钱的事。精盐买卖的收获没那么大也不能放弃。

糖可惜百越之地尚不归他所有秦国也不太适合种甜菜。真引入甜菜反而是给其他诸侯好处。巴郡与蜀郡却是能种甘蔗这便好。

如今还没有置县的后世之内江也就是秦的阆中县和僰道县都可以大量种植甘蔗然后提炼蔗糖出售。

至于说那片地区人口少地方荒芜未开发

最后的“茶”字被他打了星号。大秦将多出一个官职名为茶典专门管理茶山。大秦的关中汉中川蜀南郡尽皆有野茶生长一直不曾被人利用。如今看在嬴政眼里那不是茶那都是漫山遍野长着的他的钱!

他的钱!

卖给匈奴换马!——

自天子自言访仙归来已经过去了近一月时光。

宫内有流言传出道是天子果然见仙转瞬之间换了天上仙衣归来。近些日子也确实从宫中流传出从未见过的食谱但朝中大臣吃过了也还是不相信。

年少的司马迁翻了翻自己的笔记关于秦始皇与方士的那一段

心想以后写成书,这两事能不能互相映衬作个呼应?他有点忧心,因为他对秦始皇求长生这事,实在是不怎么赞同的。

在大汉前面就只有秦这唯一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短短两世都快被研究烂了,各派学者都喜欢拿秦国当反面例子说事,警惕当朝。

像求仙这种事,当然也难免要借鉴一下。

当今天子也干这事,还得写委婉点啊——反正不写是不可能的。

他这里想着以后如何动笔,刘彻恰也想起了他。

其时刘彻正半卧读书,读的不是什么正经书,而是“求仙”所得的一卷小说,唤作《西游记》。

他带回来的大部头太难啃了,很多概念需要一边看书一边在别的书里查找,光是笔记就已经用掉两本。昨天读书至夜,今天他觉得头都有点疼,赶紧换本轻松的歇歇脑子。

看到“似这般可得长生么”,他不由心有戚戚,反复诵咏。又觉怅怅,想到长生终是空谈,胸中烦闷欲呕,原是图轻松,这会儿反倒更难受了。于是到底抛下了此书,换了一卷武侠小说,不像那仙法玄奇只求爽快,倒还痛快些。

待看罢一章,不由又想,此生既然不得长生,那只能求一个长存于世的威名了。原先倒也不错,但还不够,跟始皇帝一样,两千年后才评价渐高,那两千年里尽爱骂他了。

为大汉的事骂他就算了,他自己在未来下了被后人称为罪己诏的轮台诏令,也承认有些事不太妥当。但凭什么李世民他家的皇帝干些糟心事,李家的诗人也往他头上扣锅!

什么汉皇重色思倾国,什么武皇开边意未已,呸!

关他屁事!

合该李世民被他捏脸。

于是便想到司马迁,有心叫人来说话,一问左右,这太史公尚在少年,还在家读书呢,也只得先让给人加个侍中,叫他到宫里读书。

刘彻现在倒是不在意司马迁作私史写当朝,他在后世看了,虽有不满,但也意识到像这样的史书流传下去,对他说不定倒是好事。拍尽马屁的文章他看着高兴,后人只怕当厕纸,根本传不开,又怎么能让他的伟业流传于世间呢。毕竟人们更喜欢的是金屋藏娇这种故事——还有,他跟猪没关系!

司马迁笔下褒贬,但得到后世认可,也将汉武一朝的比较公正的传下去了。骂他又如何,两千年后还不是口碑翻了过来,毕竟他干的事摆在那里,否定不了。

而且他也很自信,都有这样的奇遇了,他难道还不能超越自己,创造更伟大的事业吗?那般事业,自然要有司马迁的好文笔

才配记述。对,早点把人叫来教训着,别一写到不喜欢的人就写流水帐,你是太史公,你好意思吗?

好在也有顺心意之事,晡食端上来,除惯见的宫廷菜肴之外,有他喜食的几道炒菜;不见了鱼脍,今天换成了糖醋鱼。

虽然仍是喜欢鱼脍口感,但看寄生虫图片看吐了的刘彻,这辈子也不要吃生鱼了——或者什么时候去海边,再用海鱼来做,别的时候就罢了。

次日晨,用餐,清淡了许多。牛乳加上面饼酱肉鸡蛋就完成了早餐。刘彻自己用完后意犹不足,不过还是忍下了。

长生既然不可得,至少要长寿吧。

史书上所载的寿数还可以,但不够啊。尤其是他知道了之后,岂不是数着日子往后过,他一定要活得更久才行。

既然养生之法往往说得饮食清淡,不然老来什么心血管病和糖尿病都容易找上来。那么他也得注意一点。他还算壮年,还有两餐可以放纵,早晨这一餐就清淡一点罢了,也不要紧。

又令人去嘱咐史官,以后落笔要详尽些,朕每次生病,那症状和太医的诊断用药都要记上,不要省去。

可恨,竟然从后世史书上找不到最终的病因,好让他防微杜渐,叫人恼火。

今日常朝,召群臣议。

刘彻目光扫过臣子,面露微笑,开口便是:“朕月前求仙,得仙人所赠之物,今日便与众卿同赏。”

便有人忍不住要开口,却被捧着书卷上前的内侍打断。

“这……这是什么?”

“这就是朕从仙人处得到的赠物。”刘彻于座上微笑。

那是他用汉隶字体自己打印的诸家经典,当然,未带注释。他借仙人之名,若是带了后世那些注释,难免被视为不可更改的道理,对日后帝王颇为不利。他也打算推行隶体了,这种字体时下仍然不是主流,但习字和印刷,它都更合适一点。

对官员来说,字体是不是难写难认并不重要,但刘彻要大量培养识字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就不能让他们把时间空耗在这上面了。

不等群臣有所反应,他又示意左右。于是群臣从书卷中抬眼,惊奇地看到力士抬着木版上殿,一名中年工匠战战兢兢,就在殿上摆开架势,铺纸刷墨,不多时,又飞针走线,恭恭敬敬呈上了一本……书?

刘彻只看了一眼,便慵懒摆手:“拿与众卿看吧。”

董仲舒前一日才从江都王处被召回长安,天子催得急,他路上太赶了,总算没错过今日常朝。休息了一日上殿,他见所谓

仙人处得书时还不觉如何,只是心中警惕,担心天子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