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战报,夏州都督苏烈奇袭定襄城,突厥可汗阿史那咄苾带人北逃!”
“大唐,胜了!”
——
随着第五份邸报张贴在了告示栏上,官差们读报之后,百姓们欢呼雀跃。
就好像,他们亲自上战场,打了这一仗一样。
实在是太高兴了。
还有不少学子们作诗作赋,为庆祝这一次北伐之胜利。
这就是报纸带来的好处,消息不再闭塞,人们也不再愚昧无知、麻木不仁。
似乎有一种东西在他们的心中慢慢觉醒,当他们选择了织布缝制衣袍,送到前方战场的时候,便已经是觉醒之时。
虽然这件事情,是李世民和陈平安两人有意推动,故意为之。
但是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可以说,作用和意义都非常大。
李世民也是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做民心。
以前,只觉得百姓们能跟着他一起打仗,能够听从李唐的管理,那就是民心。
如今看来,‘民心可用’四个字,也是帝王心术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他见到不少地方开始自发组织,拿出粮食、做靴子,缝制衣袍,送到前方战场,那种百姓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这一次的北伐。
也是感慨不已,也算是真正理解了那句圣人之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份邸报,不仅仅让百姓们了解了北伐之战,也让将士们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热情和民心,来自于百姓们的支持,更是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而战!
陈平安说,当将士们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而战的真正意义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军人。
而他也讲述了千年之后的军事化,从思想和管理以及制度等,也是给了李世民不少启发。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是武将的实职,然后就是负责后勤保障,还有思想教育等工作的文职,也不算是完全的文职,还是要上战场的。”
“在千年之后,军人成为了一個崇高的职业,享受到的待遇也非常高。”
“想要参军还需要经过审查,若是罪人之后,还不能参军。”
“当然,千年之后战事比较少,军人的福利待遇非常高,职业又是崇高的、纯洁的。”
“大唐可能并不太适合这一制度,因为战争比较多,有战争就会有流血和死亡。”
“若是太严格的话,可能会有不少人是无法参军了。”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让大唐的将士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战,这一点是可行的。”
“也可以让百姓们开始尊重士卒,把大唐的将士们当做是英雄。”
“当每一个士兵都知道,自己的奋勇杀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亲人,保护这个盛世。”
“他们在战场上,才会更为勇猛,也不畏战。”
李世民点了点头。
若是没有千年之后的具体情况作为借鉴,仅仅是这一番话,估计也只能是让他云里雾里。
不过,陈平安先是讲述了千年之后的军事化,再说出这一番话。
就不一样了。
能够听得懂,也能感受到。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若是能够让所有的将士们都能够明白他们为何而战,为何参军,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啊。”
若是能够做到这一点,还要担心功高盖主的问题吗?
还要担心武将掌握兵权,成为最大的威胁吗?
将士们知道自己在守护家园,在守护这个盛世,在不让自己的亲人遭受战火之灾。
若是真有人想要谋反,那时候,将士们还会愿意跟着他吗?
又有几人愿意跟着武将谋反,挑起战火,引起纷争,成为逆贼?
这时候,除非是皇帝昏庸,天下大乱。
不然,将士们是不太可能在太平盛世之时,跟着某一些野心很大的武将们谋反。
相反,他们可能还会拨乱反正。
李世民很快就想到了这一点。
所以,只要是用邸报来宣传仁政,宣传好人好事,宣传礼教礼节礼仪礼俗,宣传将士们为何而战,宣传百姓们如何用自己的行为支持北伐。
一切都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也有着教化万民之意义。
李世民还是非常重视邸报,在看到甜头之后,就想要把邸报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陈平安不知道历史上,李靖打败颉利可汗用了多久,这一次准备充足,兵强马壮之下,估计会更快一些吧。
如今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时间,从十一月初开始,到现在的十二月初。
估计年底之前,就会有结果。
阿史那咄苾已经败了。
从他逃出定襄的时候,就败了。
用突厥人的一句话,那就是,我等未曾投降,可汗怎么先逃了?
这种主将未投降,主帅先逃亡的做法,很快就影响了突厥的军心。
然后很多突厥贵族就直接放弃了抵抗,选择了投降。
所以,到年底应该可以完成北伐大业。
……
入冬之后。
陈平安又去了将作
监。
他要完成自己的五年规划。
贞观二年年底了。
这一年,他造出来香水、蒸馏酒,最大的成功就是烧出来琉璃。
有了琉璃,也就有了琉璃大棚。
冬天也能吃上青菜了。
以后,琉璃多了之后,还能继续扩建,甚至是售卖,让别人也能买琉璃回去建一个蔬菜大棚。
其实,将作监已经不在单纯是一个将作监了,而是一个国企。
这一点,其实陈平安也向李世民讲述过,得到了李世民的支持。
至于这一观点,那自然是没有向外说透。
将作监烧制出来了琉璃,然后卖出去,钱财充入了国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魏征等人也不可能就此弹劾将作监,说他们经商。
将作监也没有商号,所得钱财,出了给工匠们发工资,然后就是发放一些福利和奖赏,其他的钱财都冲入了国库,然后用来支撑大唐财政。
这要是还弹劾,那肯定是没有眼力见儿。
惹得李世民不喜呢。
现在的将作监,也是李世民的一个宝贝疙瘩。
陈平安在完成他那五年规划中,要在贞观三年需要做出来的几件大事。
或者说,创新。
晒盐。
煮盐这个东西并不复杂,海边的渔民很早就发现了海水中含有盐,所以很早很早,海边的渔民就会煮盐。
但是实际上,单纯的煮海水是效率非常低下的行为。
一大锅海水,其中所含的盐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多,一锅水煮完了,仅仅有锅底的那一层,但是要煮干这一锅水所需要的柴却是非常多的!
后来就有人发现海边的一些土中含有不少盐水,这些土,被称之为咸土,把这些咸土刮下来,带回去,再用海水进行第二次溶解稀释,浸泡。
再用草木灰吸取一些杂质,最后得到了卤水。
淋卤煎盐,这是海边的百姓,已经掌握的制盐之法,并且也是海盐的制作之法。
陈平安是看过晒盐的视频,甚至是去过海边,见到过盐田。
若是能够提出晒盐之法,用来在海边做出盐田,晒出来的盐,产量肯定比淋卤煎盐要高很多吧。
陈平安人在长安,也不可能在这大冬天,跑到海边去实验晒盐之法。
所以,他只能以他理科生的知识点,制作一个晒盐之法的章程。
到时候,让别人去实验就行了。
有了法子,还有了理念,成不成,那都是时间问题。
多多实验,总会成功。
晒盐也并不是很难。
在海边寻找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在距离海水涨潮最远点大概五十多米的地方,开始挖出一个盐田来。
挖好后,底下垫平。
此外,还挖了一条进水的水沟,用来引进海水。
晒个一段时间之后。
再引进海水,继续晒。
说白了,就是利用太阳的酷热来蒸发掉海水中的水份,得到的便是海盐。
不过,这晒盐之法得到的海盐,还是要经过处理。
不然,直接得到的海盐,其实还是有毒的,不能直接食用,很容易中毒。
至于如何祛除海盐之中的毒素,那就需要进一步净化才行。
不过嘛,这时候,盐十分珍贵,岩盐同样也含有不少杂质。
也不是直接就弄来吃了嘛。
不过,既然已经有了蒸馏之法,还是可以通过蒸馏,得到精盐。
陈平安的意图也只是在通过晒盐之法,让天下所有百姓们都能够吃到盐,让盐和茶叶一样,成为存量比较大的货物。
海盐就算是有杂质,那也比吃不上盐要好啊。
……
“晒盐?”
李世民看着手中的晒盐章程。
陈平安还配了好几副图画,作为引导借鉴。
“陛下,千年之后,盐商们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晒盐,从而获取更多的盐。”
“所以,千年之后的百姓,家家户户都用得起白盐,也就是精盐。”
“不仅如此,国家还规定了盐价,价格非常低,甚至是比茶叶都要低很多。”
“这是为了保证百姓们的基本盐的摄入量,因为盐也是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物质。”
“所以为了保证亿万百姓每天每一顿饭都能有盐这个食料,把盐价规定的非常低。”
“也禁止一些商贾囤盐,从而抬高盐价。”
“一旦发现,重罚。”
李世民则是看着晒盐之法后面的一段话,对于盐田产量的估计。
有多少盐田,就能够产出多少盐。
而盐田的建造也比较简单,晒盐也不需要多大的工程,完全就是太阳暴晒就行了。
工人可以下田翻一翻,加快晒盐速度。
产量无疑是非常大的。
李世民立即召见了萧瑀、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
盐政事关重大,还是要知会一声。
最起码,这朝中官员们也都要成为知情者。
不过一会儿。
众人都到场了。
李
世民直接把陈平安的海水晒盐之法拿了出来。
“若此法可成,大唐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盐,产量还会非常高。”
“诸卿,此法至关重要,如何利用好,也是关键。”
众人看完之后,也都是看了看陈平安。
真的有一种想要看他脑子里面到底装了多少知识的冲动,怎么什么都会?
萧瑀第一个站出来,大声道:“陛下,此乃大唐万民之福啊!”
“有了这等海水晒盐之法,大唐以后就会有很多海盐,这晒盐之法又十分简单,比井盐的产量还要高。”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