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281章 燃烧一号改(1w求月票!)


自从阿波罗科技登月后,知乎上围绕阿波罗科技和林燃的问题呈指数级增长。

尤其是在航天板块,大把的网友拿阿波罗科技和SpaceX对比。

双方各有拥趸。

其中SpaceX的支持者们的核心论调就是,猎鹰九号开创了历史,可回收火箭全球就只有SpaceX能搞定。

阿波罗科技固然很牛,但那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属于原创性工作。

这类山寨式科技发展在过去数十年,华国涌现了太多。

阿波罗科技的拥趸们则会抓住登月不放,说登月是21世纪第一次,如果山寨真的有那么容易的话?世界上那么多其他航天机构为什么不做?SpaceX为什么不把宇航员送上月球?是不想吗?

双方在知乎的航天板块吵的不可开交。

但双方都不否认的一点是,阿波罗科技早晚能搞定可回收火箭,无非是时间问题。

一年三年还是五年。

SpaceX最忠实的支持者都认为阿波罗科技在林燃的带领下,最多五年就能搞定华国版的可回收火箭。

至于在百度贴吧的航空母舰吧,阿波罗科技到底多久能把可回收火箭给搓出来更是成为了日经话题。

每天都能看到从各个角度围绕其展开的帖子。

“你们说功成名就之后会不会丧失奋斗的动力?我看很多成功人士在取得难以想象成功之后,就没有之前的那种动力了,燃神会不会也一样?

我感觉以燃神的长相和名气,他面临的诱惑应该远超其他同级别富豪。”

“SpaceX的燃烧一号改有没有谁知道最近进展如何?怎么没有消息了?”

“b站的纪录片团队呢?拍完登月就不拍了是吧,还想了解一下阿波罗科技的可回收火箭研发进度呢!”

“老实讲可回收火箭是不是比土星五号还要更难?”

“其实大家关注一个指标就行,那就是国内这些商业航天机构的背后投资方撤资情况,尤其是深创投、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长江航天产业基金这些头部的国有投资基金。他们的消息是最灵通的,也是这几年民营航天领域的主要玩家。

要是阿波罗科技的可回收火箭有进展,这帮基金肯定是第一个跑路的,他们本身就是国资,肯定最先得到消息好吧。”

华国民众对赢学同样有需求,大家也希望华国能够一直赢,赢麻最好。

因此在登月之后,大家得陇望蜀,希望可回收火箭能尽快搞定,毕竟这也不是多新鲜的玩意,猎鹰九号的1.0版本在2010年就成功了。

大家对阿波罗科技也有十足的信心,在有技术路线和成功案例在先的情况下,阿波罗科技绝对能给你复刻出来。

不过大家都没想到,不是五年也不是三年,而是一年,今年阿波罗科技就会搞定可回收火箭。

阿波罗科技在火箭测试中心的临时办公地点,大家在整理刚才接收的七台YF-102发动机所产生的海量信息。

整个数据收集过程相对复杂,不仅仅要通过安装在测试台上的力传感器去测量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总推力,同时还需要有一整套数据采集系统去实时记录每个发动机的推力随时间变化曲线,确保推力分布均匀。

测量远不止推力,还包括了燃烧室的压力、推进剂的剂量、各组件的温度情况、火箭震动和噪声水平等等。

巨大的屏幕上,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

上面提到的都是结构化数据,也就是可以用程序去处理的数据。

现代火箭测试中,还包括了视频数据,没错,火箭研发方还会使用高速摄像机去捕捉测试过程的视觉信息,包括火焰喷射、发动机工作状态和任何异常现象。

这些视频都有助于后续分析与数据交叉验证。

所以和六十年代比起来,现在的工作机制要更加复杂,更加完善。

这背后所体现的是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是理念的进步。

房间里充满了低语和键盘敲击的声音。

“好了,大家,”林燃声音沉稳,穿透了房间的喧嚣,“我们开始吧,李工,先给我们总结一下测试情况。”

李工不是李瑞,李瑞是做轨道计算的,这里的李工全名叫李斌,和蔚来的李斌同名,他是前华国航天的工程师,后来在某民营航天机构当总工程师,最近主动找到阿波罗科技,在经过了三轮审查后才入职阿波罗科技的。

入职之后,很快因为其经验丰富,很快就成为了推进系统的首席工程师。

李斌四十出头,眼中透着对技术的执着:“从实时监控来看,七台发动机点火顺利,燃烧稳定。

总推力达到了预期,没有明显异常。”

林燃点点头,但他的目光转向了数据分析师王磊。

王磊正埋头于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不断切换着各种图表。

“王工,推力数据准备好了吗?”

“马上就好,教授。”王磊回答道。

主屏幕切换到推力曲线图,七条线条几乎完美重叠,每台发动机推力稳定在835千牛左右,总推力达到5845千牛。

“看起来不错。”李斌轻声说,但他随即皱眉,仔细审视曲线,“有没有任何波动?”

王磊放大图表,“波动都在容差范围内,最大偏差不到0.5%。”

林燃问:“燃烧室压力呢?”

王磊切换到压力数据,“每台发动机压力稳定在12.5MPa,没有异常波动。”

终于从英制单位切换到了公制单位,林燃倒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但团队的其他成员们觉得习惯多了。

会议室的人群中传来一阵低声的松气声。

因为压力稳定意味着燃烧过程高效且安全,这是他们最关心的指标之一,压力波动可能表明燃烧不稳定或推进剂供应问题,这是其他国家研发可回收火箭最常遇到的问题类型之一。

“温度数据怎么样?”林燃继续追问,他知道,任何过热都可能导致材料损伤,推迟整个计划。

王磊调出温度曲线,“喷嘴温度最高达到1200摄氏度,远低于材料极限,热保护系统表现良好,结构温度也在安全范围内。”

确认关键组件的温度是否在安全范围内的目的是避免过热或材料损伤,像喷管温度过高可能表明冷却系统失效。

“推进剂流量呢?混合比是否符合设计?”林燃问。

“液氧和煤油混合比为2.6:1,流量稳定,无阻塞或气蚀现象。”王磊回答,语气中带着自信。

就在此时,年轻的工程师刘海波举起手,声音略带犹豫,“教授,我注意到第**发动机在60秒左右时推力略有下降,很短暂,但我想提一下。”

房间瞬间安静,所有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林燃当机立断:“王工,放大那段数据。”

王磊迅速操作,屏幕显示第**发动机的推力曲线。

果然,在60秒处,推力下降了约2%,持续两秒后恢复正常。

李斌皱眉走近屏幕,“这可能是燃料管路中的短暂扰动。让我们看看对应的压力和流量数据。”

王磊调出相关数据,“压力和流量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异常。”

林燃脑海中闪过无数可能性:传感器故障?燃料气泡?还是设计缺陷?

这种时候经验就能发挥作用,有视频在能够迅速确定问题所在,那么就一定有解法,林燃深信。

“有没有视频记录?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林燃问。

技术员小陈迅速播放高速摄像机的录像,屏幕上,第**发动机的火焰稳定,没有任何异常喷射或颜色变化。

“看起来不像硬件问题。”李斌松了一口气,“可能是燃料流动的瞬态波动,这种情况在单台发动机测试中也偶尔出现,通常无害。”

林燃果断道:“与仿真模型对比一下,看看是否预测了这种现象。”

王磊打开仿真结果,“模型显示,燃料管路中可能出现微小气泡导致的短暂推力波动,但都在安全范围内。”

林燃点头道:“好,记录下来。如果后续测试中再次出现,我们再深入调查。”

团队继续分析剩余数据,包括振动水平和结构应力。

振动数据表明,火箭结构在点火期间保持稳定,没有共振现象。

振动数据有助于识别潜在的结构疲劳或发动机不稳定问题。

星舰为什么老是**,发动机太多导致的共振现象解决不了。

着陆腿和格栅鳍的部署机制也通过了测试,尽管它们在静态点火中未实际使用。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分析,林燃终于开口,“我认为这次测试圆满成功,所有参数都在设计范围内,我们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

“现在,各位,我们可以开始准备亚轨道测试了。”林燃总结道。

控制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紧张的气氛被喜悦取代。

工程师们互相击掌,分享着这一里程碑的成就感,对于深入参与此次燃烧一号改的工程师来说,又一个华国第一次即将在他们手上诞生。

从最开始第一架华国民营航天中型火箭燃烧一号到华国第一架土星五号再到现在的华国第一架可回收火箭,第一前面的定语一次比一次更少。

时间进入到4月之后,燃烧一号改要进行首次亚轨道发射,林燃在自己办公室对李瑞说道:“李工,这次亚轨道发射就交给你了,不可能每次的火箭发射我都要亲自跑到文昌去。”

李瑞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这摆明了就是锻炼的好机会。

阿波罗科技作为一家在迅速扩张阶段的企业,李瑞几乎每天都能在公司大群看到两位数的新员工入职。

这是一家蓬勃发展,充满希望,前景无限光明的企业。

同时这家企业从高管到中层在到基层管理人员,都有无数空缺。

因为阿波罗科技的科技属性太强,这些空缺不是说随便能有人来空降的。

你就算背景通天,你来空降,你不懂也呆不下去,随便一个员工的问题你都解决不了,你当什么管理?

所以大家都干劲十足,李瑞也不例外,想要抓住这次机会。

紧张的是,这还是他第一次主持火箭发射,林燃从来没有失败,这不仅仅是林燃的口号,更是无数人见证的事实。

无论是燃烧一号还是土星五号,都没有失败过哪怕一次。

要是自己去,头次就失败,先不谈失败要不要背锅,光是你去一次就失败,没有讨得**,以后你想再获得机会难上加难。

别说什么科技企业就不迷信了。

科技企业照样迷信,君不见4V的科技企业在大型生产前都要在设备上摆上“乖乖”。

这是一种膨化玉米食品,他们摆还必须摆绿色包装的,奶油椰子口味的。

任何电子设备,包括电脑、生产仪器甚至是实验室仪器,只要是电子设备,他们就要放一包乖乖镇守,号称“你一包,我一包,机台乖乖不出包。”

2016年的时候台积电在南部科学园区的14A厂受地震重创,但在短时间内就恢复产能,厂长专诚特制5000包的绿色乖乖,送给员工作为鼓励。

(台积电限定版乖乖)

这都成习俗了。

所以在科技行业迷信可能更加严重。

如果你发射一次就失败,就算和你无关,你也许会丢掉未来所有参与的可能性。

不紧张不行啊。

文昌发射场笼罩在薄雾中,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屹立于发射台上的火箭上,反射出金属的光泽。

文昌的控制室里,屏幕的光芒照亮了工程师们的脸庞,每个人都全神贯注。

这是第一次林燃不在的发射。

此次他们要进行燃烧一号改的首次进行亚轨道测试,目标是让火箭第一级升空至10公里后安全返回,验证其可回收性能。

b站全程直播,尽管今天是工作日,但直播间依然涌入了大批观众,可回收火箭在此时的华国还是非常稀奇的。

“打卡!”

“燃神不在真的能行吗?”

“不是,燃神不在就没有解说是吧?搞的和SpaceX一样没有解说是吧!你不会以为我真的能看懂吧”

“我缺的解说呢?没解说谁告诉我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啊!”

视频画面就只有火箭,加上今天是工作日的上午,即便如此,直播间人数还是破了百万,网友们自己在直播间都聊的很开心。

“只有一个诉求,那就是别和星舰原型机一样**,能不能顺顺利利完成可回收过程!”

星舰正式发射是在2023年,但在2020年就开始有原型机发射测试了,2020年12月的SN8亚轨道飞行12.5公里后**,2021年2月的SN9发射后再返回地面的时候发动机故障坠地**。

燃烧一号改的规模自然不如星舰,但这毕竟也是华国的第一次,直播间的民众还是很紧张的。

李瑞站在控制室中央,目光扫过一排排屏幕,他的衬衫袖子卷起,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尽管空调正全力运转。

他深知,这次测试结果影响不了公司未来发展,但对他个人而言至关重要。

成功将意味着他能向高管序列迈出坚实一步。

“各组报告状态。”李瑞的声音打破了控制室的寂静。

“推进系统正常,七台YF-102发动机待命。”李斌说道,语气中透着自信。

他站在李瑞身旁,盯着显示发动机参数的屏幕。

他们前不久在静态点火测试中确定了第**发动机的短暂波动问题在可接受范围内,今天他格外关注这台发动机的表现。

“燃料加注完成,液氧和煤油满载,混合比2.6:1。”燃料组的工程师回应。

“格栅鳍和着陆腿系统检查完毕,随时可部署。”年轻的工程师肖章推了推眼镜,声音略带紧张。

作为一名交大航天专业刚毕业的博士,这是他第一次负责如此重要的测试,格栅鳍的控制算法是在林燃指导下,他和团队熬夜优化的成果。

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属于林燃的直系师兄,林燃本科就是交大航天学院的,但现在却是林燃指导他。

肖章一开始内心还会有不适应,现在那是没有林燃指导,他反而会慌,在他心目中,教授简直就是哆啦A梦里的万能分析机。

他心中忐忑,担心任何微小的偏差会影响着陆精度。

李瑞点点头,目光转向窗外。

火箭在发射台上巍然屹立,七台YF-102发动机的喷嘴在晨光中闪耀。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倒计时。”

“倒计时开始,T减60秒。”播报员的声音通过扬声器回荡在控制室。

屏幕上,火箭的实时影像和数据流开始同步更新。

团队成员屏住呼吸,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T减10,9,8……”播报员的声音平稳而清晰。

肖章紧盯着格栅鳍的控制面板,心跳加速。

屏幕上就是格栅鳍的算法,他的注意力完全没有在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上,他在脑海中反复检查算法,祈祷一切顺利。

“5,4,3,2,1——点火!”播报员喊道。

七台YF-102发动机同时点火,火焰从喷嘴喷涌而出,巨大的轰鸣声震撼着控制室。

屏幕显示总推力迅速攀升至5845千牛,火箭缓缓离开发射台,冲破薄雾,直刺天空。

“火箭已离塔!”控制员高声报告。

李瑞的目光锁定在主屏幕上,推力曲线平稳,七台发动机协同工作,推力分布均匀。

“推力矢量控制正常,所有发动机参数在预期范围内。”李斌低声说,嘴角微微上扬。

“高度2公里,速度200米/秒。”控制员继续报告。

火箭继续攀升,穿过云层,速度逐渐增加。

控制室内的气氛紧张而有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监控着火箭的每一个动作。

“高度5公里,速度500米/秒,接近最大动态压力。”控制员的声音略带紧迫。

“通过MaxQ。”李斌确认,松了一口气。

最大动态压力是火箭结构承受的最大考验,顺利通过意味着设计可靠。

“高度10公里,速度1.2公里/秒,准备第一级分离。”控制员的声音响亮而清晰。

李瑞紧握拳头,内心既期待又紧张。

这是关键时刻,第一级的分离和返回将决定测试的成败。

“执行分离。”他下令。

“第一级关闭,分离确认!”控制员报告。

屏幕显示第一级与第二级分离,第二级继续上升,但这次测试的重点是第一级的返回,第二级仅携带模拟载荷,任务是验证分离机制。

“第一级达到顶点,开始下降。”控制员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

“格栅鳍展开!”肖章喊道,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操作。

屏幕显示格栅鳍从折叠状态展开,调整角度以应对横风。

肖章紧盯着控制数据,格栅鳍的响应时间在毫秒级,算法正在实时调整火箭的姿态。

“格栅鳍响应正常,调整风切变。”肖章的声音中透着专注。

他的心跳几乎与数据刷新同步,他知道,格栅鳍的精确控制是着陆成功的关键。

“高度5公里,速度800米/秒。”控制员继续报告。

李瑞的目光在屏幕间切换,推力、压力、温度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他低声对李斌说:“特别注意第**发动机,上次静态测试有波动。”

“明白。”李斌回应,眼睛紧盯着发动机数据。第**发动机的推力曲线平稳,没有异常迹象。

“高度1公里,速度300米/秒,准备着陆烧结。”控制员的声音提高了音量。

“启动着陆烧结,使用第一和第七号发动机,节流阀调至70%。”李斌下令。

YF-102发动机的节流能力允许精确控制推力,两台发动机足以减缓下降速度,确保软着陆。

“着陆烧结开始!”控制员喊道。

屏幕显示两台发动机点火,火焰再次喷出,火箭速度迅速下降。

“高度500米,速度100米/秒。”控制员的声音几乎被控制室的紧张气氛淹没。

“格栅鳍调整至最大控制角。”肖章报告,汗水从额头滑落。

他的算法正在应对一阵突如其来的侧风,格栅鳍迅速调整,确保火箭保持垂直,不过好在侧风属于最常见的突发状况,他们的算法肯定得把这种情况考虑到。

“高度100米,50米,10米……”控制员的声音越来越急促。

李瑞屏住呼吸,双手紧握在控制台边缘。

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团队的努力、自己之前所在民营航天机构的倒闭、阿波罗科技过去所创造的登月奇迹。

“着陆!”控制员喊道。

屏幕显示第一级稳稳落在发射台中央,着陆腿牢牢支撑住火箭。

控制室沉默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肖章瘫坐在椅子上,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难以抑制的笑容。

“着陆成功!火箭稳定!”播报员确认。

李瑞笑道“检查着陆精度和结构状态。”

他表面冷静试图掩盖内心的激动。

“着陆精度在目标点37厘米以内!”王磊,数据分析师,兴奋地报告。

他调出着陆数据,显示火箭几乎完美落在预定位置。

“发动机状态呢?”李瑞追问。

“所有发动机正常运行,无异常波动。第**发动机表现稳定。”李斌回答,语气中带着骄傲。

李瑞点点头,转向团队:“干得好,但这只是开始,准备现场检查,我这就向教授报告!”

发射场被太阳染成金色。

李斌带领一小队工程师走向着陆的火箭第一级。

火箭屹立在发射台上,表面有些许烧痕,但整体结构完好。

着陆腿稳稳支撑着火箭,格栅鳍仍保持展开状态,显示出它们在降落中的出色表现。

肖章小心翼翼地检查格栅鳍,发现一侧有轻微烧蚀,但仍在设计容差内。

“格栅鳍承受了风切变,表现超出预期。”他低声说,眼中闪着自豪的光芒。

李斌蹲下检查发动机喷嘴,发现一些热保护涂层剥落,但无结构性损伤。

“发动机状态良好,可以翻新后重复使用。”他笑着说道。

b站直播间里当回到地球结构完好、表面有燃烧痕迹的燃烧一号改出现在视频画面中的时候,弹幕瞬间**,大家等在直播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