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
从通州赶往德州府驿站的官道上。
一个面容沧桑的老汉,赶着牛车,晃悠悠的前行。
后方车上,坐着一个俊俏的少年郎和一个略显富态的少年。
更有趣的是,富态少年一直在看官道两侧的农田、村落。
脸上满是新奇。
而俊俏少年,戴着农家草帽,表情惬意。
这两人,一个是杨征,另一个是庄毅。
两个低调从京城离开后,没有雇佣马车,而是徒步一路向南慢悠悠地走。
直至到通州,遇到这位好心的老汉,愿意载他们一程。
而在牛车不远处,有数十名商队。
其实不是商队,而是大内高手组成的保护团。
商队是方便他们扎堆、出行的幌子。
老汉是个嘴巴闲不住的。
注意到杨征一直在看农田,便叹了口气:“今年雨雪少,庄稼怕是收成不行咯。”
“一亩地收多少?”杨征忙问。
“怕是一石都没有,唉!”
一石,约等于上一世的一百多斤。
亩产一百多斤,产量低得惊人。
如果扣掉夏税秋粮,算上徭役,剩余的仅够果腹。
好在运河沿线,不缺做工的机会。
南方的丝绸,北方的大豆,都通过运河和发达的水系运转。
这才让他们的生活好些。
老汉的儿子是河丁,儿媳是织工。
听了这话,杨征沉默了。
因为他听过母亲娘家的庄园,好像逼得很紧。
在一旁的庄毅,提醒般道:“如果是雨水少的话,记得修渠,没有水渠灌溉,撑不到第二茬。”
修渠?
老汉犯愁了,修渠要银子,他们村缺的就是这个。
杨征再笨也看得出来老汉为什么发愁,刚想开口,被庄毅用眼神阻止。
牛车徐徐前行。
到了饭点,老汉慷慨的递给庄毅、杨征,每人一个窝头:“我们平时吃这个,哥儿莫要嫌弃。”
庄毅接过,笑道:“粮食这么珍贵,谁会嫌弃呢!”
杨征也笑了笑,张嘴咬了一口。
顿时感觉自己咬的不是窝头,而是石头,硬的很。
抬头,就见庄毅冲他微笑。
杨征把心一横,低头猛咬,拼命地咽下。
庄毅当然知道味道不好,但看老汉的样子就知道,连一个窝头都犹豫了好久。
他也吃了一口,有些干涩,但咽的下去。
见两个人都吃了,老汉很开心:“员外老爷家都嫌弃这个,唯独两位哥儿能吃。”
杨征不好意思。
庄毅笑道:“因为味道很好啊。”
这不是他客气,靠劳动得到的东西,味道不会差。
不知不觉,驿站就在眼前。
双方就此分别。
庄毅摘下农家草帽,放在牛车上,灵活地下了车。
杨征则显得笨拙一些,慢慢地跳下车。
两个人在官道边上,冲老汉挥手:“多谢。记得我的话,带全村修一条水渠。”
“好嘞。”老汉嘴上应承,心里却在想,至少百两银子,这辈子都么可能。
驾着牛车回到家,把车上东西搬下后,伸手去拿草帽。
然后猛然瞪大了眼睛。
草帽下,两个银锭,刚好一百两。
还有三个银锞子,每个五两,就十五两。
老汉一家都惊呆了。
“爹,你是遇到大好人啦。”他的儿子眼圈发红,“咱们有这么多银子,可以做小买卖。”
老汉摇头:“不,这是他给咱修水渠的银子,是造福乡里,我们不能自己拿。”
于是,老汉毅然决然的把银子拿出来,带领全村修水渠。
这段故事,成为了他们平凡生活中,一段美妙的插曲。
而谱写这段插曲的人——庄毅和杨征。
已经背着行囊,走向德州府驿站。
杨征脚疼:“哎哟,早知道这么辛苦,我就……”
“你就怎样?”庄毅半开玩笑的道,“大内就在身后,你要是想回去的话,随时都可以。”
杨征一边揉腿,一边脚疼,倔强地道:“我不会半途而废!”
“那就好。”庄毅笑道,“那就坚强一点,再有几步路,就到德州府驿站。”
过了德州府驿站,就是本次牡丹花会的德州府。
走几步后,驿站里走出一个驿卒,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