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家呀,卖得最好的就是毛血旺。”
在那家名为“土粗旺”的饭馆落座后,李玉珠就忙不迭地唤来伙计点菜,还随口向赵明煙介绍了一句。
坐在她斜对面的小烛乖巧点头,“毛血旺好吃,又辣又有嚼头。”
赵明煙却撇撇嘴,“这道重庆府的地方菜肴不是早就在咱们这儿流传开了吗?谭家的东厨偶尔也会做。”
“做法都大同小异。”
闻言,小烛也点了点头。
“不一样。”
李玉珠摆摆手,朝周围看了看,俯下身压低嗓子对他俩说道:“这家店的老板正是来自重庆府白岩场的。”
“白岩场?”
赵明煙左眉一挑,“不会恰好住在龙隐寺附近吧?”
李玉珠冲她挤了挤眼睛,“据说呀,他就是那位屠户的后人。”
“哦……”赵明煙明白过来了。
“什么屠户?”小烛却一脸懵,看看赵明煙,又瞅瞅笑得神秘兮兮的李玉珠。
赵明煙掩唇侧身,对着她的耳朵小声道:“据传,那一位在逃至重庆府白岩场宝轮寺隐居期间,曾向一位屠户求食,对方将吃剩下的骨头豌豆汤与鲜猪血一同煮熟献上,便有了这毛血旺。”
“哦!”
小烛恍然大悟,随即又问:“可为何要叫毛血旺,不叫王血旺、李血旺呢?难道那位屠户姓毛?”
这个问题,她疑惑了很久。
赵明煙挠挠头,虽然她杂七杂八的见闻装了一肚子,但对于这个问题,她还真回答不上来,于是,她抬眸看向了母亲。
就见李玉珠已摆好一副“好为人师”的表情,两条胳膊往桌上一叠,侃侃而谈:“跟姓氏无关,方言罢矣。”
“‘毛’是重庆府那边的方言,意为粗犷、马虎,既展现了这道菜的做法,用料杂,现烫现吃,也体现了当地人的做事风格、性情脾气。”
“娘真是见多识广!”赵明煙立即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小烛也忙笑着附和:“夫人就是那世人口中的‘扫眉才子’。”
“不过,这位老板真是那位屠户的后人吗?”赵明煙有些不信。
李玉珠听然而笑,“真与假并不重要。”
小烛点点头,“好吃就行。”
看着正冒热气的毛血旺被端上桌,她用力吸了吸鼻子,“老板的手艺没假,真香,料也足。”
赵明煙拿起筷子搅拌了一下,顿时辣香四溢。
这盆毛血旺分量十足,除了血旺和豆芽,还有鳝鱼片、毛肚等配菜,确实比本地人做的色香味俱全。
李玉珠给赵明煙和小烛各夹了一筷子鳝鱼片,“他们家的毛血旺卖得好,不单单是因为那个传闻,更重要的还是这道菜确实做得巴适。”
“唔唔!”
赵明煙咀嚼着嘴里的鳝鱼片,点头如捣蒜。
李玉珠端详着她,眸光闪了闪,“我算了一下,你的月信快到了,这几日,注意忌口。”
赵明煙愣了一下,才应了一声。
李玉珠又道:“我做了几个足浴香包,待会儿用完膳,你随我回铺子去拿。虽说你已嫁人,但经行腹痛的毛病不一定就会好,还是要继续泡脚。”
“谭家就老夫人一位女眷,想必不会准备这应对经行腹痛之物。”
赵明煙咧开嘴角,促狭一笑,“娘,人说‘女子七七而天癸绝’,我看人家老夫人鹤发童颜,不一定就已绝经了。”
李玉珠当即睨了她一眼,“人谭老夫人都奔六了,要还能来天癸,我跟她姓。”
赵明煙“嘿嘿”一声,继续贫嘴:“范玉珠没有李玉珠好听。”
“咳!”
小烛赶紧抿住嘴,怕自己笑出来。
李玉珠又嗔了赵明煙一眼,试探问道:“你今日又去了贞节堂?”
小烛旋即埋头干饭,假装自己听不见。
赵明煙嚼着毛肚,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
“还顺利吗?”李玉珠给她夹了一筷子凉拌马齿苋。
赵明煙咽下嘴里的毛肚,随即把在今日贞节堂的经历向母亲详细道来。
李玉珠听完后,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赵明煙和小烛对视了一眼,纷纷拿起筷子,继续夹菜。
过了许久,眼见着那盆毛血旺只剩红色的底料,李玉珠才沉沉开口:“他们…都挺难。”
此时已夜来南风起,星月争探头,街道两旁的花灯被陆续点燃,有些地方灿如白昼,有些地方反倒愈暗,亦如节妇们被锁住的后半生。
李玉珠移目看向正在点灯的伙计,继续说道:“不管是有钱人家的,还是穷人家的,一旦踏进贞节堂,便万般不由己,他们其实不是在故意为难你,而是在表达心中的不满。”
“因为他们没法对管他们的堂主说不,也没法对送他们去那里的家人说不,但却可以对你说不。”
说话间,李玉珠把视线转回到女儿的脸上,娥眉微蹙,似是感同身受一般。
赵明煙放下筷子,握住了她的手,“娘,你可以说不,你和他们不一样。”
她话里有话,但李玉珠像是没听明白似的,转而问道:“你明知是个烫手山芋,为何非要接住?”
赵明煙挺直了腰背,“为了尽早进入商行。”
“这件事,既是老夫人的无奈之举,也是对我的考验,若我能办好,兴许下一步,便是让我参与商行的事务。”
“眼下,她的膝下无一个靠得住的子孙,偌大的家业没人薪火相接,迟早会被旁支瓜分。”
“而且越早接手商行,对我将来的孩子越有利。”
“两家联姻的目的,只为做强做大,祖上蒙荫,福泽子孙。”
最后一句,让李玉珠想到了亡夫,对方生前也曾说过同样的话。
只可惜……
李玉珠神情复杂地笑了笑,低喃道:“你若是个男子就好了。”
赵明煙紧握住她的手,掷地有声:“我定能比男子强!”
用完膳,三人回到铺子,李玉珠和小烛整理着足浴香包,赵明煙则径直来到了后院。
后院变化不大,竹条、木条、浆糊、纸笔墨等做花灯的东西乱而有序地摆在各处,还有两名灯匠在埋头苦干。
清明将至,本地人有点“祈福灯”期得先人保佑,转危为安的习惯,还会点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