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八十七章 经义新解:考官憋笑


第二日清晨,贡院内气氛比昨日更加凝重,几乎能拧出水来。
经过一夜硬板床的煎熬和精神的折磨,许多士子眼圈乌黑,面色蜡黄,神情萎顿得像霜打的茄子。
号舍间的气味也更加复杂难言,汗臭、墨臭、还有隐隐的……夜来香的余韵交织在一起,令人窒息。
唯有林闲的“玄”字第七号,依旧飘散着淡淡的驱蚊香和薄荷清露的提神气息,让他看起来精神饱满,与周遭的“丧尸”群形成了惨烈对比。
三通鼓响,试卷发下。
第二场考的是经义,题目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要求阐发孟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并结合时政论述。
这题目一出,整个号舍区先是死寂一瞬,继而爆发出更加密集的“沙沙”声,如同千万春蚕啃食桑叶。士子们纷纷精神一振(回光返照般),这可是送分题啊!
考生一个个立刻进入状态,引经据典奋笔疾书,大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痛斥“利”字如何败坏人心、瓦解社稷。
文章写得天花乱坠,正气凛然,恨不得立刻与“利”字划清界限,标榜自己是一尘不染的道德完人。
对面的赵公子更是心中窃喜,这题目他不知背过多少范文,立刻笔走龙蛇,什么“舍生取义”、“存天理灭人欲”的句子往上堆砌,字迹华丽,自觉稳了。
然而林闲拿到题目,扫了一眼差点笑喷。
这不就是去年在族学上打脸林家酸秀才时出的利和义的辩证题么?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一年前,在林氏族学里那个倚老卖老、满口酸腐的老秀才,也是拿着这个“义利之辨”来刁难他。
当初那同族秀才想给他这“不服长房管教”的林闲一个下马威,结果他就是用一番“公利私利之辨”,把那个老秀才驳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没想到时隔一年,在决定无数人命运的秋闱考场上,竟又遇到了这道题!
“真是天道好轮回啊……”
林闲心中暗笑。
不过这老掉牙的题目,若按常规套路答,无非是重复先贤语录堆砌辞藻,千人一面。
想脱颖而出?
难!
他决定再来点“不一样”的,给阅卷官们提提神。
他好整以暇地磨墨,气定神闲。然后提笔蘸墨,先规规矩矩地开头,字迹工整,颇有法度:“孟子见梁惠王,首倡仁义而贬斥利字,实乃拔本塞源之论,为万世开太平之基也。”看起来中规中矩,甚至有点平庸。
但紧接着,他笔锋陡然一转,如同宝剑出鞘,寒光乍现!
“然学生窃以为,后世腐儒,读圣贤书而食古不化者,往往误解亚圣本意!”开篇第一句,就石破天惊!直接把矛头指向了“腐儒”和“食古不化”!
“孟子所言利,非指寻常之利,乃“唯利是图、锱铢必较”之暴利,“与民争利、损公肥私”之私利也!若将此利一棒子打死,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圣贤岂非要将天下人尽数斥为小人?”
他先给孟子的“利”划定了精准的靶子,然后开始“偷天换日”,大谈特谈“正当之利”的绝对必要性:
“若夫国利,乃仓廪实、武备修、百姓安居乐业之利,此利不合仁义乎?难道要让将士饿着肚子保家卫国?让百姓衣不蔽体空谈道德?此乃皮之不存,**将焉附!”
“若夫民利,乃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杼、商贾通其有无之利,此利不合仁义乎?若百姓终日辛劳,却不得温饱,则仁义道德,不过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
他举了个极其生动(甚至粗俗)的例子,堪称灵魂暴击:
“若一味空谈仁义,讳言利益,则好比逼着饿了三天的乞丐,去背诵《道德经》!肚子尚且咕咕作响,饥肠辘辘,何来气力与闲心去弘扬仁义?只怕听到仁义二字,心中想的却是仁(人)义(肉)包子罢!”
这比喻太过犀利传神,画面感极强!写完这句,林闲自己都差点笑出来。
接着,他将矛头指向了某些官僚:
“譬如一方县令,若只知高坐衙署,终日将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挂在嘴边,却不想方设法兴修水利利农耕,平整道路利商旅,设庠序之学利子弟。此等“清官”于民何益?不过是“泥塑的菩萨——中看不中用”!甚至堪称官场花瓶、百姓之蠹!”
最后,林闲亮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将“义”和“利”辩证统一,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故学生以为,为政者,当求“仁义之利!义为根本,利为枝叶。根深方能叶茂,叶茂方能庇荫众生。孟子斥利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