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郑仪回到会议室,翻开李远给他的那份材料,仔细审阅后,嘴角微扬。
“有意思,李远已经开始布局了。”
他拿起手机,给李长庚发了条简洁的消息:
“李远想走‘治理型发展’路线,和张松林彻底切割。”
很快,李长庚回复:
“他想得挺远。”
郑仪笑了。
是的,李远确实想得很远。
他不是在等着组织给他安排位置,而是主动告诉组织:如果要用我,我会这样做。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争一个常务副市长,而是在为更长远的路做铺垫。
而这,恰恰是郑仪想看到的。
接下来的两天,郑仪在临州的考察工作安排得异常紧凑。
他先后与十二名市管干部进行了一对一谈话,走访了三个县区,还到开发区实地查看了几个重点项目。
而在所有场合,李远都表现得既专业又低调,从不越位抢风头,但该展示能力时毫不含糊。
郑仪的工作组经过一周的深入考察,基本摸清了临州的情况。
周五下午,郑仪召开小组内部碰头会,总结这次考察的成果。
会议室内,许建林、高步等人整理好各自的笔记,等待郑仪定调。
“情况基本清晰了。”
郑仪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众人。
“张松林的问题是个别现象,临州**班子整体上还是稳定、团结的,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
许建林点点头:
“王学文**虽然当初推荐了张松林,但并未参与张松林的问题,总体上是把关不严,而非同流合污。”
郑仪微微颔首,目光沉静: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这次考察的核心观点写进报告?”
众人对视一眼,许建林试探性地说道:
“按照常规写法,张松林事件可以作为警示教育案例,而对临州现任班子的评价,应该客观中立……”
郑仪轻轻摇头:
“不够。”
他站起身,在会议室内踱了两步,声音沉稳:
“这次张松林外逃,省里肯定会有一定震动。我们的报告不仅是汇报考察情况,还要提前一
步,给出组织部的判断——临州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您的意思是……
“我们的报告要明确传递两点。
郑仪停下脚步,竖起两根手指:
“第一,临州**班子整体上仍是可靠的,不宜大动;第二,张松林的问题根源在于发展方式存在偏差,临州需要调整思路。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
“而调整后的思路,正好和李远的‘治理型发展’理念相契合。
许建林若有所思:
“这样的话,报告就是在给李远铺路了。
郑仪微微一笑,既没有否认,也没有直接承认:
“报告要实事求是,但也要有组织的导向。
众人心领神会。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倾向性会被质疑,因为在这次考察的所有数据、座谈记录和干部评价中,李远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
组织部门的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考察-提拔的机械程序,而是在考察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塑造、筛选和引导能担重任的干部。
而郑仪现在,就是在做这件事。
他的报告,会成为省委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而李远,也将在组织部门的认可下,顺势走上更重要的岗位。
这便是**运作中的微妙平衡,不动声色,却步步为营。
郑仪的考察组离开临州那天,天气阴。
政府大楼外,李远带着几名干部前来送行。
他穿得并不正式,黑色夹克,素色衬衫,看起来更像是朋友间的道别。
“郑处长,辛苦了。
李远伸出手,握得很稳。
“临州的工作,您多指点。
郑仪笑笑:
“李市长客气了,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接下来就看部里的安排了。
这话里有话,李远微微点头:
“随时欢迎郑处长再来。
郑仪看了看表,登车前,似不经意地说道:
“对了,李市长那份材料,我会好好研究的。
李远眼睛一亮,但神色未变:
“那就麻烦郑处长了。
车门关上,商务车缓缓驶离,李远站在原地,目送车子远去
,直到消失在街道尽头。
当郑仪回到省委组织部复命时,李长庚的办公室里还坐着另一个人——副部长林向东。
“郑处长,辛苦了。
林向东微笑着起身相迎。
“临州这趟不容易吧?
郑仪不动声色地将考察报告递过去:
“林部长,这是我们的考察总结。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