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8章 金榜

宋亭舟看着那三筐粮食出了神。

国君是少有的仁义之君,换句话说有些软弱,登基之后一直被世家制衡,不得大展拳脚整顿朝纲,如今四十八岁,在位已有二十五年。

朝堂上不得志,但一颗忧国忧民的爱民之心却是真的。

但粮种之事定有国君专门派人研究,他们一群只会读圣贤书的贡士,国君难道还指望他们来分析粮种吗?

说些普通的对三种作物的看法显然太过片面,那破题的关键就仍在于国君说的第一句话,禹国粮产不丰。

不管是本土的麦子、水稻还是新从番外传入的土豆,都是为了让百姓果腹,但目前也仅仅只能果腹。

禹国国土庞大,但周边和海外依旧还有别的国家,特别是和禹国东南部接壤的扶桑国,表面谦和,实际野心勃勃的。

国家打仗和养兵首要便是粮草,宋亭舟和孟晚谈过,以孟晚的现代社会发展来看,想整个国家富起来,是让百姓带动经济,而不是部分人富有,玩命的囤积钱财。

百姓又靠什么富呢?

哪怕有土豆种这种神物,也只是够勉强饱腹不被饿死,这是为何?

以宋亭舟现在的见识来看,他只能借着晨时初升的光照,用工工整整的馆阁体写到:“今上践祚以来,以仁善为本,抚临天下。其心也,若春日之煦,暖彻万民;其德也,似光宇之覆,庇佑四方。”

开头先吹嘘国君一番,乃是惯例,宋亭舟亦不能免俗,除非他不想当官了。

之后开始步入正题,“上之仁善,泽被苍生,故而福伯献种。豆种于北地……”

宋亭舟想到孟晚与严昶笙的谈话,思量了一下接着写道:“亩产千数,收量可人。然究系新种,种种弊端,尚未可知。稻麦之类,仍不可弃矣。黎民之匮乏,盖因地主豪绅之多占田亩,贫农、雇农、佃户旁多,不得田产,租赁度日。”他一口气写到这里停了笔,之后就不能再往深处写了。

“……凡地主乡绅多占田亩者,悉没入之,以分黎民,使耕者有田,以安民生,以固邦本。是故,土改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功其德,铭于青史,后世瞻望,颂其不朽。”

宋亭舟一气呵成的写完,长吁一口气,顿觉心宽体畅。

国君不知何时早就离开了保和殿,放眼望去,残阳如血,余晖洒落进宫殿之中,有人在奋笔

疾书也有人像他这样已经撂了笔杆。

殿内放置在中间的香炉中最后一支香燃尽宫侍尖声唱道:“时辰到请诸位贡士撂笔。”

侍卫奉命下场收卷贡士们有序离场返回住处整理行囊马上就能在入夜前离宫。

四日后会张贴榜单之后的几天时间他们可以回去等待但不可离京。而这四百张卷子都会被密封好送进文华殿去由读卷官评阅筛选排序并选出十份最优的试卷进呈国君。

四百张考卷就是考官们较多也是一道庞大的工程三天后才梳理妥当国君心血来潮提前进了文华殿看官员们相互传看试卷并点评。

侍读学士李连嵩捧着张卷子目露欣赏直接送到了最上首的苟正芳面前“苟大人此篇《粟政济民论》足列前十。”

苟正芳接过去细看笑着捋了捋胡子“不错留下吧。”

工部侍郎夏恒也送上去一张“苟大人这篇《均田兴邦策》也乃上佳之作。”

“苟大人这篇《丰谷安民策》可得前十。”

“苟大人此文上佳。”

接二连三的文章被送到苟正芳桌面可还需要在这些文章中取出前十递交到国君面前。

“看来今年殿试人才济济众卿都挑花眼了。”国君自殿外进来文华殿内的官员忙跪下请安。

“诸卿平身吧。”

国君身形微胖面色柔和扫视了一圈文华殿内的官员

殿试阅卷向来是礼部和翰林院出的人最多如今殿内六部都来了上官礼部竟只来了个五品的郎中。

礼部郎中伏地回话“禀陛下吴大人侄子是这次贡士之一需要避嫌。”

国君显然是知道此事的又问道:“那林苁蓉呢?他也有侄子参加了殿试?”

林家向来清流支脉都留在老家务农老父致仕后林苁蓉才从地方调回盛京如今朝中只有他一人在仕。

这次回禀国君的是苟正芳“陛下您可记得林大人之母项氏?”

国君淡笑“项氏还曾入宫为太后和宫妃们作画笔精墨妙神韵毕现于丹青一道造诣卓绝乃禹国名家。”

苟正芳也没在国君面前绕弯子“项氏前些年在昌平府

内收了一徒,是位夫郎,其夫正在这次殿试之内,也算是林大人之弟夫了,这才避嫌告假。

国君语调微扬,“哦?竟还有这层关系,那贡士唤何名讳。

苟正芳答:“谷阳县、三泉村、宋亭舟,是这次会试第十二名。

国君心里有了数,“把挑选好的答卷呈上来吧,朕这就阅出前十。

苟正芳又同众官员商议一番,最终选出十篇文章呈于殿前,读卷官们又依次给剩下的文章排名排序。

国君拿到手中十份试卷,先细细品读了一遍,选出三篇放置一旁,其中赫然有夏恒选出的那张《均田兴邦策》,他手指点在上面,显然十分中意。

后又令宫**糊名处依次揭开,露出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

国君看到三甲籍贯后,闭目思索片刻,“作这章《粟政济民论》的贡士姓吴,可是吴巍的那个侄儿?

苟正芳上前看了两眼籍贯,回道:“禀陛下,是他。

国君手指在三篇文章中摩挲,将其中的排在第一第二的《均田》和《粟政》又放回到了试卷中,又在里面挑出两张出来添进一甲之列。

苟正芳看在眼里,默不作声的用朱笔填写一甲三名次序,再书写二甲七名。

看来太子殿下真的揣圣意而中,国君果然对世家不满。

吴家,就是第一个被开刀的。项家……就看他们能不能急流勇退了。

——

宋亭舟回家真真正正的松懈下来几日,既没看书也没早起,日日和孟晚黏在一起,出入成双。

四月十二那天,他突然被宫侍招进宫里,这就是说明中了前十之名,所以要被陛下召见,去太和殿参加传胪大典。

太和殿内国君身着礼服,御前侍卫鸣鞭,宫廷乐师奏响礼乐,官员和宋亭舟等一众考生向国君磕头行礼,鸿胪寺官开始唱名。

十位考生是按会试的名次站位,最前方就是吴千嶂,柴郡等人,宋亭舟排在末尾。

鸿胪寺官唱名的语调缓慢悠长,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等唱了三次,吴千嶂并不在其中,反倒是会试第三的柴郡中了状元,会试第二仍是殿试第二,中了榜眼,探花则是排在宋亭舟前面面相清秀的考生。

接下来唱到了第四名吴千嶂,宋亭舟微垂的眼眸清晰的看见最前面的吴千嶂,衣袍下的双腿

在轻轻颤抖他在不服。

很快宋亭舟又听到了自己的名字第五名和他预料的相差不多只是有些可惜前四名都可入翰林为官自己怕是要分到其他地方。

但这个名次已经不愁派官的事只要挤进二甲都会被优先派官而祝泽宁这样的同进士只能等着候补。

唱名结束后国君说了几句勉励新科进士们的话言毕奏乐声再起众人恭送国君回宫。

礼部官员用云盘捧着金榜三名一甲进士跟在他后面去更衣准备游街。

鸿胪寺官员则领着宋亭舟他们剩下七名二甲进士出宫先到午门前将金榜放到龙亭内再张挂到宫外临时搭建的龙棚中供所有人观看。

今日天气好阳光明媚和煦街边的杏花已经开到绚烂地上铺了一层落下的花瓣有的枝丫上坠着密密麻麻的小果子光是看到就觉得牙酸。

孟晚早早就来了占了个靠边不会被挤到的好位置翘首以待虽然有了会试的底子在但他心中还是不免紧张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