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算是回到了“家”里,但毕菱这一夜睡得并不安稳,做了好些不知头尾的梦,惊醒数回。
天刚大亮,她就被仆人请去了正堂。
她本以为是商量下葬之事,可毕泓一开口就是:“阿菱,长房只有你一女,我实在不忍心眼看着兄长绝嗣,打算把幼子毕荀过继给兄长这一脉,绵延香火。”
话音刚落,毕菱就垂下头不说话。
毕泓以为她是茫然无措,示意一旁妻子先别急着劝说,让她缓一缓,莫要操之过急。
毕菱却已在心里骂开了——
昨夜她才刚踏进家门,今早二房就忙不迭地给毕渊送儿子,怎么不送到阴曹地府去陪他?
毕泓白白顶了家主名号,背后肯定是张氏拍板做主——毕菱小时候就不止一回见他被张氏抄起笤帚满院子追。
至于这个要从堂弟变成亲弟的毕荀,毕菱对他倒没什么印象。
但是两株烂了根的韭菜还能结出个白胖冬瓜不成?八成也是个扶不上墙的。
骂归骂,毕菱对现下的处境心知肚明,过早和他们撕破脸对自己并无益处。
依据当朝《户令》,允许无子者由同宗辈次相当的子侄辈继承,毕荀的身份确实是再合适不过。
何况如果毕荀真是根烂泥韭菜,成了毕渊嗣子后便会与之姓名相连,在墓碑和族谱上流传千古,何尝不是件乐事?
于是,张氏还没张开嘴鼓动起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毕菱就瓮声瓮气地说:“侄女全凭叔父做主。”
张氏险些闪了舌头,着实没料到这毕菱的性子如此软弱。
毕泓忙道:“那就尽快过了文书,好由阿荀作为嗣子主持兄长的丧仪。”
毕菱颔首应下,心底冷笑——如此急不可耐,原来是要趁着丧仪让毕荀露脸。
这正是昨夜毕寿出的主意。
毕荀过继给毕渊这一支后,不仅能从毕菱手中拿来金银和诗稿,还能享受“毕渊之子”带来的名利,名正言顺地承袭毕渊的富贵。
毕渊的旧日同僚、至交好友,还有冲着“诗坛圣手”名气给几分薄面的王公贵戚,都会前来吊唁。
毕寿服侍了毕渊二十年,对这些人再了解不过。
有他在嗣子毕荀身边一一引荐介绍,穿针引线,来日毕家子弟奔个锦绣前程岂不是易如反掌?
毕泓夫妇打着这个算盘,速速将过继文书办理妥当,依照毕寿所言撰写丧帖,送去京中各家府邸。
他们大肆操办丧仪,将家中所余不多的积蓄花了个精光。
毕家仆从暗地里议论,平日花销多上一厘,主母恨不得扯着嗓子斥骂半日,为何突然变得如此大方?
若说是为悼念长房,那遗下的孤女尚且每日粗茶淡饭,无人照料。
主母口中说着上元已过就算开了春,房中烤火容易心肺燥热,就任由纤弱伶仃的小娘子睡在阴冷厢房中。
而她自己的三个儿子,哪个不是力壮如牛的年青郎君?
个个房中暖得似仲春时节,炭火没断过一日。
张氏却丝毫不觉亏待了毕菱:自己置办丧仪劳心劳力,没有先去找毕菱讨要银钱,是何等的慈心仁性?
她并不是肯吃亏的性子,若是眼下为了金银之事撕破了脸,叫毕菱心中记恨,等着在丧仪上向外家河东柳氏告状,岂不是得不偿失?
她索性将钱先垫上,等办好了丧仪,来日什么荣华富贵享不得?
张氏不由得感叹自己眼光长远、能舍能得,连操办起大小事务都浑身是力气。
毕菱见着张氏前后奔忙,乖乖巧巧道一句“有劳叔母操持费心”。
谁人知晓她喝罢稀汤汤的冷粥,夜里在榻上饿得睡不着时,切齿骂着“钱刀生望眼,财色上眉头”!
毕泓得意洋洋地说幼子阿荀通宵达旦写出墓志铭,毕菱向这个便宜弟弟微笑颔首,赞叹“诗书传家”。
等到听毕荀满脸陶醉地念完,笑意凝固在毕菱嘴角——
这堆狗屁不通的玩意儿也配叫“铭文”?!
好些典故都是瞎编的,就为了凑个对仗……
唯有两句“当春竞彩,陵秋擢颖,辍衮东岳,扬铉司鼎”犹如坠入污泥的明珠,格格不入,却是为了吹嘘毕渊抄来的僭越之辞。
虽说毕荀无知混账,可他抄的只是魏朝王公的墓志铭,倒也不至于把九族往断头台送。
她望着眼前十三岁的“烂泥韭菜”,笑容愈发真挚,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有荀弟继承父亲衣钵,实在是大幸!大幸!”
“诗坛圣手”毕渊的丧仪于二月十八举行,偏僻的南城敦义坊中宝马香车穿行,毕家门前水泄不通。
毕泓和长子、次子身着齐衰站在门口,迎来送往。
听着毕寿在门口高唱来客名号,父子三人胸中澎湃,一浪高过一浪。
“太学博士周韫至——”
“魏王府典军裴允至——”
“轻车都尉张孟甫至——”
“开国侯李凭至——”
因是参加丧仪,众人都衣冠素仆、不着金玉,可个个都是在朝中穿紫着绯的高官,甚至不乏宗室贵戚。
连宫中诸王也派亲信赙赠,给足了毕家脸面。
张氏在宅内领着媳妇吴氏招待宾客,忙得脚不沾地,却丝毫不见疲累。
这么些个贵不可言的人物,竟然都齐聚在自家!
一箱箱钱帛搬进家中,看得张氏热血沸腾,容光焕发。
再瞧瞧那几个士族公子的仪态风姿,衣袍素雅却难掩俊秀,但凡她有个亲生女儿……
想到这里,张氏怕毕菱生出旁的心思,搅乱丧仪,连忙交代吴氏:“去盯紧毕菱,不许她与人随意言语。”
吴氏踏进灵堂,看见三弟毕荀正规规矩矩地在中间跪谢宾客。
两旁有侍立的仆婢,还跪了几排毕家近亲,呜咽声久不断绝。
身着粗麻斩衰的毕菱则跪在侧门旁边,小小的一个,缩在角落里,不刻意找寻绝对瞧不见。
吴氏看她老老实实跪着,也懒怠过去多言,有这工夫不如去与那些名门贵妇攀谈,也好为丈夫的前程做打算。
远远看去,毕菱也作哽咽抽泣状,不时抬起袖子抹一抹眼睛。
可若是细瞧,便能发现她的身子歪向一旁——不知何时,侧门被开了条一指宽的缝。
外头是个抄手游廊,从正堂拜祭完的宾客都要从这里走到后院。
宾客之中不少都是昔日同僚、闺中旧友,那些在正堂不能说的、去后院又怕人听见的话,都放在这条游廊里缓步细说。
“我随我家婆母去参加上元宴,明明坐着好些妃嫔,可看那架势是独尊韦贵妃,连魏王也得了好些赏赐。”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