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42.第 42 章

在北疆的繁华市镇,一座古色古香的茶楼上,热闹非凡。雕花的窗棂外,阳光透过轻薄的窗纱,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楼内,茶香袅袅,木质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往来的茶客们或是轻声交谈,或是惬意品茶。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粗布麻衣的中年汉子,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高亢地说道:“嘿!你们可听说了,那个李世瑞大人,据说能祈雨呢!”他这一嗓子,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原本嘈杂的茶楼,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众人纷纷将疑惑的目光投向他。

邻桌一位身着长衫,手持折扇的书生模样的人,微微皱眉,眼中满是质疑,他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带着一丝嘲讽的笑意,说道:“怎么可能?难道他有通天的本事,能直达天庭?这说法,未免也太荒谬了些。”说罢,他轻轻扇动折扇,扇面上的墨竹仿佛也跟着摇曳起来。

中年汉子见有人反驳,顿时来了兴致,他站起身来,双手叉腰,脸上带着几分神秘,说道:“您可别不信,这事儿在北疆传得有鼻子有眼的。咱虽说也觉得玄乎,可北疆春旱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事儿,大家都知道,这一旱就是数月,庄稼都快干死了。”

这时,一位坐在角落里,一直默默品茶的老者,缓缓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深邃,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我倒是听说,那李大人到了北疆后,着实做了不少实事。引进水车,带着百姓挖渠引水,还改良农耕器具,这些事儿,可都是大伙亲眼所见。说不定,这祈雨之事,也有几分门道。”老者声音低沉,却透着让人信服的力量,他的话语,让原本心存疑虑的众人,不禁又陷入了沉思。

“我在北疆有个亲戚,他来信说,在李大人的带领下,百姓们齐心协力,水源问题倒是解决了不少。可这老天爷的事儿,人力又怎么能轻易左右呢。”一位商贾模样的人,一边拨弄着手中的算盘,一边若有所思地说道。他穿着一身锦缎长袍,腰间挂着一枚精致的玉佩,显得颇为富贵。

“依我看呐,这祈雨说不定是大伙盼雨盼得太心切,传着传着就神乎其神了。不过,这李思睿能为百姓着想,实实在在做事,那也是个好官。”一位年轻的后生,放下手中的茶碗,一脸认真地说道。他面容质朴,眼神中透着对正义与善良的天然推崇。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有的满脸疑惑,有的半信半疑,还有的则对李世瑞的能力深信不疑。围坐在茶桌前,他们的脸上表情各异,眼神中或闪烁着好奇,或透露出思索。

“不管这祈雨是真是假,咱就看这北疆,在他的治理下,有没有变得更好。要是百姓能吃饱穿暖,日子过得安稳,那就是天大的好事。”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瓮声瓮气地说道。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在茶楼内回荡。

一时间,茶楼里再次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众人互相对视,眼中都有着对未来的期许。在这对李世瑞的种种猜测与议论中,大家都明白,无论祈雨之事真假,北疆的百姓,都渴望着生活能迎来转机,而李世瑞这个名字,也因为这些纷纷扬扬的传言,更加深刻地烙印在了众人的心中。

在北疆广袤的大地上,李世瑞的名字如同一颗骤然升起的明星,迅速闪耀四方。往来的商旅、戍边的将士,都在口口相传着一个名字——李世瑞。

关卡的值守士兵们趁着换岗的间隙,围坐在一处背风的角落,热烈地谈论着。其中一个年轻的士兵,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说道:“你们知道吗?那个李大人,在咱们北疆可干了不少大事!之前春旱,庄稼眼瞅着都要旱死了,百姓们心急如焚。李大人愣是想出了法子,引进水车,带着大伙挖渠引水,还教大家改良农具,这才把庄稼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旁边一个年长些的士兵,一边擦拭着手中的长刀,一边点头赞同:“是啊,我家就在北疆,我爹来信说,现在村里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以前荒地多,粮食产量低,现在有了李大人教的新法子,开垦了不少荒地,粮食收成翻了好几番呢。”他们的声音在风沙中清晰可闻,引得路过的商旅也不禁驻足倾听。

这些商旅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着货物穿梭于各个关卡之间,也将李世瑞的事迹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在通往京城的官道上,一辆辆马车扬起滚滚尘土。

车内,一位身着华服的富商,正与同行的友人闲聊。“此次前往北疆,本以为那是个苦寒之地,没想到竟听闻了李世瑞大人的诸多壮举。他不仅解决了北疆的民生难题,还将马场经营得有声有色,为边疆的安稳提供了充足的战马。”富商感慨道,手中轻轻摩挲着腰间的玉佩。

友人微微颔首,眼中满是钦佩:“如此能干之人,难怪名声传得这般快。听说他还惩治了不少欺压百姓的恶徒,北疆的治安都好了许多。”两人的交谈声随着马车的行进,飘散在风中,又被更多人听闻。

与此同时,在京城那巍峨的朝堂之上,官员们也开始私下议论起这个远在北疆的名字。一日早朝结束后,几位大臣聚在一处。兵部侍郎轻抚着胡须,对身旁的吏部尚书说道:“听闻北疆有个叫李世瑞的官员,政绩斐然,百姓对他赞誉有加。他推行的新政,让北疆的面貌焕然一新,就连周边州县都受到了影响。”

吏部尚书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确实有所耳闻,此人能在短短时间内做出这般成绩,可见其能力不凡。”说罢,两人对视一眼,眼神中既有对李世瑞才能的肯定,也有对未知的担忧。

京城的金銮殿,琉璃瓦在晨曦的映照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殿宇巍峨,尽显皇家威严。随着一声悠长的“退朝”声,官员们身着朝服,三三两两、井然有序地从殿内走出。他们有的神色匆匆,脚步急切,似乎还在思索着朝堂之上的政务;有的则面带微笑,与身旁同僚轻声交谈,分享着彼此的见解。

李沐位列其中,身姿挺拔,虽已年过半百,但岁月并未过多地消磨他的精气神,那身绯色官袍穿在他身上,更添几分庄重与威严。他正稳步前行,思绪还沉浸在方才朝堂上的种种讨论之中。

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一位身形略显圆润的官员,脸上堆满了笑容,几步小跑追上了李沐。他微微喘着气,在李牧面前站定,双手抱拳,行了一个标准的揖礼,语气中满是热忱与恭贺:“李大人,今日可真是要恭喜您呐!”

李沐微微一愣,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眼中带着一丝疑惑,看向吴晗:“吴大人,这是喜从何来啊?”

吴晗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提高了音量,似乎想要让周围更多的人听到:“李大人,您可真是虎父无犬子啊!您家大儿子在京内,那可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深受陛下赏识,朝堂上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再瞧瞧您家小儿子,也是年轻有为啊!”

此话一出,周围原本在低声交谈的官员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李沐,人群中响起一阵附和声。几位官员赶忙围拢过来,纷纷开口恭维。

“是啊,李大人,这教育子女的秘诀,可得与我们分享分享。”

“李家公子们如此出色,定是李大人教导有方。”

李沐听着这些夸赞,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红晕,他微微抬起手,摸了摸下巴上那修剪整齐的胡须,轻轻摇了摇头,口中说道:“哎哎,诸位言重了。全子哪有那么好,不过是孩子们各自努力罢了,哪里谈得上我教导有方。请诸位莫要再提,莫要再提了。”

然而,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以及眼角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笑意,却怎么也遮挡不住。那笑意中,满是为人父的骄傲与欣慰。

周围的官员们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又是一阵欢笑与夸赞。“李大人,您就别谦虚了。这一家能出两位如此优秀的公子,定是您平日里言传身教之功。”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拍了拍李牧的手臂,眼神中满是真诚的羡慕。

李沐笑着摆了摆手,与众人寒暄了几句后,便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朝着宫外走去。

京城的春日,暖阳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安阳侯府的庭院中,光影交错。微风拂过,花枝轻颤,送来阵阵芬芳,可这春日的美好,却未能驱散侯府书房内弥漫的一丝凝重气息。

老侯爷李崇山端坐在书房那张古朴的黄花梨木椅上,手中摩挲着一块温润的玉佩,眼神深邃而透着忧虑。

书房布置得简洁而不失典雅,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古籍,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墙上挂着几幅名家字画,彰显着主人的品味与学识。

而在他对面,李沐正襟危坐,身姿笔挺,神色间却难掩年轻人的几分意气。

李崇山抬眸,目光落在李沐身上,像是在审视,又似在思索。他微微叹了口气,内心暗自摇头,眼前这孩子,到底还是经不住事,被别人几句恭维,便有些藏不住情绪了。

“李沐啊。”李崇山开口,声音低沉而稳重,打破了书房内的静谧,“你觉得如今世宸和世瑞在外面被人恭维,这是好事吗?”他的语气看似随意,实则暗藏深意。

李沐闻言,微微一怔,随即坐直身子,脸上露出一丝困惑,“爹,这……旁人夸赞世宸和世瑞,不正是说明他们有本事,做得好吗?”他的眼神疑惑道。

李崇山轻轻放下手中的玉佩,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锁住李沐,“你啊,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你不觉得奇怪吗?北疆离京城如此之远,世瑞的名声都能传到这儿,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你可曾想过?”

李沐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犹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