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6. 初四篇:接灶君

阿赤像猫科动物一样灵活矫捷,两人上上下下悄悄转了几圈,除了厨房,没发现任何异常。

“我们找人问问吧。”阿赤转得晕头涨脑。

姜糖正想说两人是偷着进来的,便听见不远处传来呜咽声。透过抄手游廊,只见这家的一位老仆正蹲在墙角焚香叩拜。

人只会在有亏心事时才会这般作为。姜糖心中有计,拉着阿赤直接大步走到老仆跟前。

“啊!……你们是谁!”老仆原本正在磕头。一抬头,却突见眼前多了两个人影,老仆浑身颤栗。

“我们是灶君使者。你不是正在找我们吗。”姜糖诈道。

老仆心中之事被道破,于是抖得更厉害了。

他老眼昏花,只见眼前的两位,一个眉目俊俏,一个恍如仙子,心中不再疑有他,立刻叩拜起来。

“别拜了,说正事。”阿赤对姜糖的计划几乎是瞬间心领神会,立即佯装不耐大声道。

老仆哭诉:“二位仙使,这里是户部郎中赵澄赵大人的宅邸。府上无知,得罪了灶王爷,除夕夜里全府上下灶台突然齐齐被熄灭,再也点不着了。”

啊?竟然是灶君熄的?

姜糖觉得这位户部郎中赵澄赵大人有点倒霉,难道灶君真的像民间所说一般小气?

如果是这样,灶君又为什么会派自己来?想让自己用司历尺抽赵澄一顿,替他老人家出气吗?

姜糖摸了摸自己头发上的簪子,暗暗思量自己和阿赤两人,不,一人一豹,究竟能不能在一位大唐官员家中逞凶。

姜糖感觉自己思路不对,又想起了灶君说的熄火、施粥一事。

明明短短几个字,实则信息量巨大。

点不着火,怎么熬粥、施粥呢?

“老人家,府上施粥点在何处?”姜糖突然发问。

老仆顿时迟疑,支支吾吾地掩饰:“在府外。”

赵府门外?就在坊间?不是城外?

要知道,唐时,大户人家若在家门口或坊内做慈善,多为积攒功德、维系声望、周济邻里。对象主要是本坊的贫困邻里、孤寡老人、乞丐等。

而应对大规模灾荒或动乱时,施粥则多在城外或城门附近。施粥对象是外来流民、战争难民。

安史之乱已见雏形,战争伴随着烧杀抢掠,百姓家园被毁,便会向西逃亡。

756年初,长安城作为都城,自然是难民们寻求庇护和生机的最终希望之地。城外聚集了从战区逃难而来的灾民,他们饥寒交迫,急需赈济。

在当下这个特殊时节,如果有人为了赎罪而施粥,那一定是去城外。可为什么赵府会在家门口施粥呢?

两人推开老仆,直径向府外人声杂乱的方向走去。

暮色中的赵府朱门紧闭,角门处却排起长队,皆是面黄肌瘦的百姓,正持破碗接粥。

一位身穿锦衣的管家,正对着人群叉腰呵斥道:“莫挤了!把钱交到我这里再领。我家大人仁善,一勺只须三文!”

一勺三文?不是施粥吗。姜糖皱眉。

但鼻子灵敏的阿赤突然暗骂一声。他窜出来抢走了管家钱袋,然后跃上高墙,对管家指着鼻子大骂。

管家被抢了个措手不及,气得满脸通红,连声呼喊家丁。

姜糖趁机上前,一看便明白了阿赤为何生气。只见那粥桶里竟然是已经发臭的泔水!上面甚至漂浮着完整的馊馒头,有个孩童正垫着脚偷偷捞取。

“造孽啊……”身后老妪饿得形容枯槁,只有眼睛还盯着馒头喃喃道。

眼下再没有什么不清楚的了,姜糖感觉自己被这一幕气得心中起火,真相便洞察在眼前。

户部郎中赵澄奢靡浪费,罪行累累。在除夕夜里,灶君出于警告,熄了赵府灶火。

而灶台点不着,府中人人惶恐,私下流传鬼神之说。

赵澄为了平息神仙怒火,准备听取方士建议施粥,却又不舍得真的出城施粥给灾民,于是想出了这个在坊内真卖泔水假施粥的法子。

“身为官员,怎么会恶毒成这样!”姜糖现在只觉得阿赤的叫骂根本不过瘾。

这时,老仆蹒跚而来,他不停叩拜劝二位仙使息怒,言明赵澄刚刚回府,请二人到正堂相见。

赵澄刚回到家中。他愿意见姜糖二人并不是相信了老仆的“仙使驾临”之说,只是因为府里为了最近灶火熄灭之事已经寻遍坊间方士,病急乱投医而已。

见到姜糖和阿赤如此年轻,赵澄不由得脸色一沉,带上了几分轻视。

姜糖先进门,看见赵澄坐在上首,他手里转着茶碗,面色不虞地盯着二人,屁股也不肯抬一抬。

姜糖没有直接揭穿他,只是围绕“灶火为何不燃”说了起来,“灶君素喜清廉之家,大人府上近日可曾浪费米粮?”

赵澄不屑道:“岂会!本府上下日日与民同苦。”他将手中茶碗一倾斜,示意姜糖去看桌上刻意摆放的粗茶淡饭。

姜糖看也不看:“那为何泔水里有鱼骨?哦,莫非大人在深夜独享了荤腥?”

赵澄面色一变:“你这女娃娃胡…胡说!定是老鼠叼来的!”

姜糖冷笑一声:“赵澄!你家祖上靠卖饴糖为生,也曾日日叩求灶君保佑,供你进学为官至今不过数十年,竟已忘本。你可知灶君最恨表里不一的人。”

被人看破老本,赵澄惊出了一身冷汗:“你……你究竟是谁?!”

姜糖知道这些来历,是因为刚才在角门外她想通关窍后,手中功德簿触手生温,终于可以将赵澄的生平记载展开了。不仅如此,末尾还详细记载着:

“……天宝十四载春,赵澄夜宴倾倒数桶残羹,老仆拾之受鞭笆;

天宝十四载秋,赵澄压陈米五百石售灾民,斗米千钱;

天宝十四载冬,赵澄贿长安司仓,以沙土充官粮……”

如今,玄宗紧急调集河西、陇右等军队赶往潼关防御。朝廷需要同时应对军需和赈灾两大任务。

而战争切断了从富庶的河南等地向长安输送粮食的漕运生命线。

“粮荒”的恐惧恐怕已经弥漫在整个长安城。

玄宗因为军需紧急,下令拿出太仓的存粮,准备开赴前线。赵澄的官职是户部郎中,直接负责太仓粮食的出纳。

他或是预见到长安将陷入围城,急于在乱世中敛财自保;或是本性贪婪,趁乱世法纪松弛而大发国难财。

于是赵澄利用职权与胥吏勾结,大肆贪污。

他们一方面将好米换成劣质陈米,甚至掺沙拌糠;另一方面将陈米霉麦“高价”售出给灾民,中饱私囊。

苛仆、贿官、压粮……姜糖大声念完了赵澄的罪证。

“户部郎中赵澄,积恶数载,今岁当惩。”

赵澄冷笑一声扑上来抢功德簿。阿赤大笑,一把抓住赵澄喉咙,想要亲手活撕了这狗官。

姜糖赶紧阻拦,那老仆也跪地,用头撞得地面砰砰响:“仙使开恩!灶王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