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蝉鸣如同潮水般涌来,宣告着漫长的暑假正式开始。高考结束后的那种极致松弛与空虚感,只短暂地笼罩了钰潇几天,便被一种新的、更具目标性的忙碌所取代。
正如清黎宁所说,他开始了夏季航班最繁忙的周期。国际长航线增多,跨省市的“摆渡”飞行密集,他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散落在不同的城市上空和短暂的待命休息期。他不再能时常出现在钰潇家里,甚至连网络那端“QL”的讯息,也变得简短而有时差。
“已落地新加坡,一切顺利。近日有雷雨,观星注意安全。”“北半球夏季星空图已发你邮箱,重点看天蝎-人马区域。”“模拟飞行软件推荐列表在便签里,可先熟悉。”
他的关心和指导变得像航空电报一样精准、高效,不着痕迹地嵌入钰潇的暑假生活里,成为一种特殊的背景音。
钰潇并没有感到失落。相反,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立和充实。她知道,那个承诺“一切正常”的手势背后,是他在三万英尺之上,用他自己的方式,为她上着第一堂关于“责任”与“专注”的课。
她的书桌变了模样。摞高的漫画小说和娱乐杂志被《飞行原理》、《空气动力学基础》、《航空气象学》取代——这些是清黎宁书房里的旧书,扉页上甚至还有他乃至她父亲当年的笔记。电脑屏幕上不再是社交网站,而是复杂的星空模拟软件和初级飞行操作界面。
苏雯有时会端着水果进来,看着女儿对着书本蹙眉思索,或是对着屏幕反复练习枯燥的仪表识别,眼神里充满了心疼,却又有着更多的欣慰。她什么也不多说,只是轻轻放下水果,再悄悄带上门。
“妈,清叔叔以前……学这些的时候,也会觉得很难吗?”某天傍晚,钰潇被一道关于气团分析的题目困住,揉着发酸的眼睛问道。
苏雯笑了笑,眼神有些悠远:“他啊……你爸爸说过,他是他们那一届最拼的。别人休息打牌,他永远在跑图书馆或者模拟舱。你爸爸还笑话他,说开飞机靠的是感觉,不是死读书。”她顿了顿,语气柔和下来,“但他后来告诉你爸爸,感觉很重要,但只有建立在最扎实的理论上,感觉才可靠。你清叔叔他……一直都是个特别认真的人。”
钰潇低下头,看着书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仿佛能看到一个青涩而专注的身影,伏在同样的知识面前,眉头紧锁,却又目光灼灼。她心中的那点烦躁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想要追上去、甚至超越的渴望。
她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模糊的“方向”而学习。她是在触摸清黎宁和她父亲曾经走过的路,是在试图理解他们所见过的风景所依托的基石。
偶尔,在晴朗的夜晚,她会收到清黎宁从异地甚至异国发来的照片。有时是驾驶舱外浩瀚的云海,星辰仿佛触手可及;有时是落地城市璀璨的灯火,如同倒扣的星河;还有一次,是一张模糊的、隔着舷窗拍摄的绿色极光。
照片通常只有简短的配文:“平流层视角。”“目的地:虹桥。天气晴好。”“高纬度的礼物。”
这些图片和文字,像是一封封来自那个“方向”的明信片,无声地告诉她:你看,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尽头的风景,值得一切付出。
七月中旬的一个下午,酷热难当。钰潇正在和一道复杂的导航计算题较劲,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清黎宁的讯息,发送时间显示是几分钟前。
“UTC时间1400左右,注意看你头顶正上方偏东约15度仰角,高度约10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