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32.第三十二夜

或许姑娘都有事做了,时间过的飞快,已经迎来了雪灾后的第二个二月。

两年很快,还什么都没做;两年很慢,张家女学已经结课很久。

黛玉她们那批结束,张家女学就成了历史。

那批学生有的远嫁他乡,有的留在京城,但她们未梦想而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某种意义上,她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不再是某某氏;只开办一期的张家女学也随着她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夫人们看张家女学的姑娘们个顶个出类拔萃,早先身体虚弱的姑娘也调养的健康起来,便想送姑娘们入学。

不过白先生借口年龄大了,精力不济拒绝了,又把黛玉和群芳女学介绍给了夫人们。

黛玉她们几个姑娘和群芳女学都足够好,获得了夫人们的信任和青睐,姑娘们纷纷入学群芳女学。

黛玉、杨梧、张阅她们商议,慈幼院和绣庄、正心堂、脂粉铺女工的孩子需求不一样,一个求生,一个求精,便商议优化了女学的课程,分诗词书画、骑射御等精英课程体系和刺绣、胭脂制作、接生、养生、外伤处理、识字等基础课程;但又同意姑娘们根据兴趣,自由选课,世家姑娘若有意向,也可以自选养生、刺绣等课程;慈幼院、女学原本的姑娘们若有兴趣,也可自选骑射御、诗词书画、四书五经等课程,只是需要多教一部分学费,也不多,女工们可以轻松支付,慈幼院的孩子可以先欠着,长大后做工还学费。

沈安、李思、楚楠去了北疆。

安阳府知府的事情一出,黛玉她们赶紧劝楚楠放弃这个想法,她想要架空进士掌权必须远离京城,但天高皇帝远,父母的权势、身边奴仆都不一定能保护自己。

最后,慎亲王妃杨苼听了楚楠的想法,精挑细选了早年去了边关的沈家长子,沈安的哥哥沈宁。

婚后,楚楠可以跟沈宁前往边关,既能满足楚楠想去外地,天高皇帝远的想法;沈家和杨家交好多年,沈宁算杨苼看着长大的,她们也能放心,一举两得。

成亲一月后,沈宁赴边关。

因五个月后,李思和沈安的儿歌沈审成亲,楚楠并未随沈宁一同前往边关,约好沈审成亲后一同前往。

沈家考虑到沈安的性格,在北疆给沈安选了夫家,沈家二位公子婚后不到一月就带着夫人和嫂子、妹妹前往北疆。

到了北疆,沈审跟着兄长的脚步进入军营。楚楠、李思、沈安住在附近县城的沈宅里,不奢华,却足够安全。

沈安也想入伍,只是不被允许,只要她好好嫁人。

不过,沈安几人发现边关常有敌人骚扰,民风彪悍,女孩子也多少会些拳脚功夫,但面对凶残的敌人却少有反手之力,大多数时候只能被一刀砍死。

沈安几人讨论过后,便招了许多女子,组成女民兵队,训练成丁,让她们在敌袭时能有反击之力,增加她们的活命机会;还可以组个女子镖队,保护大户人家女子,让女民兵们锻炼身手的同时,赚些外快。

最重要的一点是,以后必要的话可以为她们提供可能武力支持。

至于婚事,沈安开始十分排斥,但和未婚夫岳林见过后,两人性格还算投契,倒也不排斥了,一边培养女兵,一边准备婚事。

李思在北疆见到了军营的武器,都用了很久、很旧,好似稍微用点力就能断,可那些老兵却在用他们保家卫国,她想要改良武器,让它们更锋利些,用的更长些,让战士们多些活命机会,便找楚楠、沈安商量,凑钱买了许多报废的武器来做实验。

虽然还没有进展,可她们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

楚楠一边等机会掌握权力,一边在边关办起了群芳女学,只是根据需要调整了课程,以武课为主,以文课为辅,很受欢迎。

另外,楚楠几人还选了一个安全地方,办了一个慈幼院,收容被放弃的女婴和因为战争孤儿的男孩女孩。

京城,卫若竹也已经嫁给了三皇子楚檀。

三皇子已被封为雍王,卫若竹为雍王妃;大皇子楚樟为魏王,妻韩煦;二皇子楚榆为鲁王,妻明氏。

卫若竹并未和黛玉她们一起办学,多数时候处理王府的琐事,只闲暇时去群芳女学讲课;不过,她听了楚楠的建议,和魏王妃、鲁王妃一起办了一个慈善会,筹集善款,每逢灾难,便出面救济灾情。

因着黛玉和卫若竹交好,穆郡主常见黛玉,又时常听女儿说起黛玉的事,很是喜欢黛玉,向讨黛玉做个儿媳妇,便请了张阅的母亲孔词做中人。

孔词也素爱卫若兰为人,恨不得自家多个女儿嫁过去;如今,穆郡主看好黛玉,孔词素来把黛玉当女儿一般看待,听了穆郡主的话,简直是天降惊喜,连连答应。

孔词回府,就去信一封给林海;又去给大嫂白涵说这个好消息,白涵也觉得卫若兰不错,只是还要看黛玉和林海怎么看。

林海收到信看了,又是开心,又是惆怅。

开心的是他认同卫若兰的人品,相信他一定会对黛玉好。

惆怅的是女儿要嫁人了。

晚上,林海给黛玉仔细说了,黛玉也想起曾与卫若兰见过的几次面,觉得他不会阻止她要做的事情,说不定还会帮她;穆郡主和卫若竹又相处的很好,便点头答应了。

既然黛玉点头,林海也未拖延,第二天就递信给孔词。

穆郡主得了信后,就张罗起来,半个月后,黛玉和卫若兰定亲。

一个月后,远在边关的卫若兰知道消息,莫名欢喜。

卫若兰知道黛玉及笄的消息后,亲自选了块玉料,刻了支玉簪送往京城。

姑娘们听了黛玉定亲的恭贺,张阅揽着黛玉道,“早先若竹还羡慕我有个神仙妹妹,我说她有个神仙哥哥,不用羡慕,看,如今都是他家的了。”

卫若竹调侃,“早先我家我有个神仙似的哥哥,只缺个神仙妹妹来配,如今不就来了。”

黛玉早先有些害羞,被她们说来说去,也反调戏了回去,“那我两个神仙似的姐姐想要谁来配啊?让我看看,楚三郎配那个?白三郎配那个?”

卫若竹、张阅听了她的调侃,对视一眼,抓起她挠起痒痒,姐妹三个闹成一团。

楚柠、贾琋两人年岁还小,本来家里要请先生让她们继续学习,最后求了家里,继续去群芳女学读书;课余时间给黛玉她们做教学助手,还常去旁边的慈幼院帮忙。

张阅、宋静、素心主要负责群芳绣庄、群芳脂粉、群芳正心堂的经营和扩张。

陆沅、蒋易、孙芷主要负责群芳诗集的选文、印发和售卖。

黛玉、杨梧主要负责群芳女学的事情。

两年过去,群芳绣庄、群芳脂粉、群芳正心堂已经开遍京城周围的县城,张阅她们预备向外扩张,可人手不足,只能缓步发展,稳中求进,积极培养人才。

群芳女学的学生也多了许多,只是多的是官员家的姑娘和慈幼院的孩子,女工和百姓家的女孩很少,大都留在家做家务。

群芳会的产业虽然改善了一部分妇女的生活,但她们大多是为了挣钱,为了供养儿子读书,很少愿意让女儿来读书。

黛玉她们的宣传收效甚微,可能是因为她们的宣传、劝说太过隐晦;只是,她们的力量甚微,不能大动干戈。

除了离京的楚楠、李思、沈安,京里的姑娘也喜事不断,楚楠、李思、沈安离京不久,宋静、孙芷、杨梧也陆续离京。

不过,楚楠三人早知喜讯,早早留下新婚礼物,只是不能参加好姐妹的婚礼,很是遗憾。

杨梧嫁给了张阅的堂兄张阐,孙芷嫁给了李思的哥哥李恣,宋静嫁给了孙芷的哥哥孙蘅,几人婚后都随丈夫离京外任。

宋静成亲最晚,在腊月。

过了正月,就和孙蘅去了河南许昌襄城赴任,任县令。

宋静离开前,在京的姐妹去送她的时候,道去了襄城,一定要把女学、绣庄、脂粉铺都开起来;只是遗憾不能参加黛玉的及笄宴,和蒋易、张阅、素心她们的婚礼。

黛玉她们道,群芳会姐妹如今虽然天各一方,但心却永远在一起,劝宋静别难过。以后她们要是有机会外任,也要女学、绣庄、脂粉铺开起来,以后要让群芳会的产业和女学在大楚遍地生花。

素心、蒋易、张阅也都定了亲,蒋易定了宋静的兄长宋诤;素心定了江南知府的长孙齐俨;张阅定了白先生弟弟的儿子,白家三爷的长子白樊。

到了年纪的也就陆沅和楚榕没有定亲,家里预备多留她们一段时间。

留京的姑娘越发少了,张阅、蒋易、素心成亲也会陆续离京。

不过,几年后,她们一定会再度回京,团聚在一起。

到那时,必是另一番天地。

眨眼,黛玉来京城已经三年,即将迎来十五岁的及笄礼。

为了祝贺黛玉成年,林海早早拜访了母亲的好友卫老夫人,求她给黛玉当正宾,卫老夫人欣然允之。

黛玉邀请了张阅和陆沅做赞者,贾琋和素心做有司。

林家早十日就开始准备黛玉及笄礼的事情。

二月初九,林家散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二月十二来林府观黛玉笄礼。

为了免去卫老夫人劳顿,二月十一,林海亲往卫家请卫老夫人,早一日去林府住下。

林海还请了表兄的夫人蒋芸前来林家主持事物。

穆郡主想着,黛玉是自家未来儿媳,又有林海和卫升、林老夫人和卫老夫人的交情,便自告奋勇早一日陪着卫老夫人去林家帮忙。

林海听了穆郡主的想法,欣然同意;想黛玉以后一定会过得好,很是感怀一番。

二月十二,花朝节。

林家早几日就开始收拾屋子,屋子早已收拾妥当,但还是一大早起来,继续查缺补漏,看有无错漏。

卫老夫人一早起来,在穆郡主的陪伴下来了黛玉的院子;走在黛玉院子碰上了蒋芸,三人说笑间进入黛玉房间。

黛玉已经在丫鬟们的伺候梳洗妥当,穿了一套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