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28. 听书

春暖花开。

洒了金粉的阳光穿过密集的竹棚与布幌,为赶集的农人镀上了一层耀眼斑驳的辉光。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十来岁少年在叫卖声与说笑声间灵活穿梭,时而好奇观赏街头的卖艺杂耍,时而被摊位上的小食香气勾得挪不开步,最终却停在一家面铺前,熟练地从布兜里掏出一个布袋,向着柜台后头大声喊:“老板,给我来五斤面!”

“好嘞!”

三人长的柜台后面,一老一少两父子正忙着揉面、拉面。浓郁的面粉味弥漫在空气中,管秤的中年娘子笑盈盈地拿起一团成团的细面掂了掂分量,当着少年的面调整了秤砣的位置,把足量的面装进了布袋里。

“谢啦!”

少年拍拍布袋,直到走出面店,嘴角才不自觉地放松了弧度,脚下坑坑洼洼的碎石路也仿佛因为开心变得有弹性了起来。

貘县是个人口未过千的小县,虽然每月三旬的大集非常有名,能够吸引周边乡镇的大批商户和百姓前来售卖采买,但县内绝大数居民沾亲带故,即使偶有外来户停留,一来二去的也能混个脸熟。

袁媛光顾的这家面店是集市上唯一一家卖生面的,因客群狭小,貘县的米店、粮油店、布料店等等都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老板们终日来来回回地与固定的几张熟面孔打交道,早就对老主顾们的需求量了如指掌。袁媛初来乍到,为了不引人怀疑,捏造了个战乱中与父母走散流落到此的身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设导致她无法购买超过小少年食量的货物,只能多次少量,如同小仓鼠般一点点把米面油往家里搬。

如今已是建安十四年春,算算日子,还有八个月,丧尸病毒就要降临三国。

去年北方遭了瘟疫,曹操所辖的兖州、冀州、幽州等地粮食吃紧,地方百姓生计艰难。如果往东南方向走,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撤退时宁可焚毁大量粮仓,也不愿留一粒米给竞争对手,直接导致荆州南部春荒严重。

江东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孙权治下相对稳定,但豪强世家林立,顾、朱、陆、张四大家族通过荫户制大量占有土地,并用联姻裹挟孙权形成门阀政治,普通农户若不依附豪强为其耕作,很难实现温饱。且江东豪强普遍倚仗宗族势力维持基层秩序,各村联络有亲,在当地没有根基的外来户一落地,就会被村里的长舌妇询问过往,实在不适合隐姓埋名。

再往南,交州湿热多雨,丛林密布,瘴气横行,疟疾、瘴疠等疾病频发,毒虫猛兽遍地。当地多以部落形式聚居的土著为主,刀耕火种,生活方式非常原始,中原移民往往难以适应。

横向比较,袁媛对自己选择的落脚点非常满意。

她计划在秋季来临前完成末世期间生活必需品的囤货,但直到现在,进度条才堪堪达到百分之五。

任重道远。

袁媛无奈地叹了口气。

要是能像现代社会那样,去超市里一次性买个够就好了。

她不是没有钱。

由于早就预知了曹冲的死亡,她在继承了袁家的财产后不久就偷偷将几套男装与部分钱财埋到了邺城中几个不易察觉的角落,只等曹冲一死就携款跑路。那天跳湖甩掉追兵后,她在水里前前后后死了三次,才顺着漳水冲到了距离曹府三里外的一处河道浅凹处上岸。趁着夜色取了钱财后,她换上男装混出了城,后又雇佣镖局护送她南下四川,一路并未遇到曹家的追兵。

想来曹冲已死,她当着一众私兵的面跳了湖,环夫人判定她没有生还可能,所以便没有派人追查。

如此甚好。

至于环夫人有没有遵从儿子遗愿,在给曹冲下葬的时候在他身旁挖个衣冠冢、把袁媛的大名写上去,就不是袁媛能够控制的了。

反正她已经改回了她穿越前的原名——郑怡,并占下木屋三间,在貘县安顿了下来。

除此之外,她还有个笔名,叫做自德先生,被印在《浩劫启示录》的封面上,连同书中跌宕起伏的末世历险故事一起,荣登近期三国茶肆酒庄热议榜榜首。

可惜的是,她不仅连一个铜板的稿费都拿不到,还倒贴了许多工本费。

真的是倒贴了很多很多钱,多到令袁媛肉痛的程度。

三国时虽然已经有了纸张,然而造价昂贵,使用面并不广。但相较于体积庞大、刻写费力的竹简,纸张轻便、易于携带传播,且可搭配活字印刷术快速复制信息,大幅提升了传播效率。

当然,按照历史轨迹,活字印刷术也还要八百多年才能被发明出来,但这个原理简单,袁媛不介意让它提早面世。

最大的困难在于纸张。

在三国,一张纸的价格几乎比肩一个平民月余的伙食费,而降低造纸成本对技术要求较高,哪怕袁媛读书时学过理化基础课,也只是大概知道要用某些化学试剂在高温下分离出树皮、竹子等原材料中的纤维,至于具体用的是哪些试剂,就一无所知了。

换句话说,袁媛从后世带来的三瓜两枣的知识在三国一点用都没有,她懂的造纸技术还不如三国土著懂得多。

唯一称得上领先时代的活字印刷术在她向土著工匠讲解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活字印刷?”那个从六岁起就在书铺上帮工干活的老匠人睁大浑浊的双眼,慢悠悠喝了口白水,将豁了口的粗碗搁在脏兮兮的桌子上,“十多年前,我就听几个同行说过这个。当年有个书生跑到邺城的一个大书局里,说自己是个大家公子,自称‘狼牙王’,牛逼轰轰的,竟然想把这方法卖给老板赚钱,可笑死人了!”

“啊?”

老匠人的徒弟中炸开了闷笑,袁媛耳根发烫,暗自庆幸自己还算有底线,没有厚颜无耻地把活字印刷的发明权冠到自己头上。

她忍着尴尬,疑惑地问:“活字印刷把每个字都刻成单独的小块,需要哪个字就拼哪个字,每个字都可以重复使用,灵活排版,难道不好吗?”

“有什么用呐!”倚在墙边磨刻刀的匠人徒弟直拍大腿,显然已经听不下去,“咱们汉字的常用字那么多,至少得有三五千个字呢,要是每次印书的时候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找,也忒麻烦了,有那功夫还不如重新刻个字方便。雕版印刷想用什么字就刻什么字,不比活版好用几百倍?还不容易出错!况且,不管雕版还是活字,都要把字先刻在木头上。木头经不起用,时间一久边缘就会磨损,印迹一糊就得更换,本来也得定期重新刻的。”

“说得是!我没用过活字,但笨想着,活字的每个字都是拼凑起来的,放到同一个版面上容易凹凸不平,涂墨时有的吃墨深,有的吃墨浅,印出来的字肯定有的浓,有的淡,好看不到哪里去,卖不出好价钱。”另一个徒弟发出响亮的嗤笑,鼻子上的墨粉随着肌肉的抖动簌簌往下掉。

“市面上卖得好的统共就那么几本书,要印哪本就用哪本书的雕版,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傻子才去用活字印刷呢!你当咱这行当里的人都是吃白饭的?活字印刷又不难,要真有那么好用,早就被工匠琢磨出来了,用得着一个外行的书生来教我们怎么印字吗?”

袁媛恍然。

怪不得活字印刷得等北宋年间才会问世,原来是有社会技术因素的。三国时纸张昂贵,需要印刷的书籍并不多,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更有竞争力。而且,毕昇使用胶泥来制作活字,经过火烧后材质会变得坚硬耐用,有效避免了木活字纹理疏密不匀、沾水后变形、使用时间短等问题,才使活字印刷逐渐流行起来。

胶泥是一种天然的粘土物质,通常存在于湖泊、海洋、河流等水域的沉积物中。袁媛不知道三国人有没有发现胶泥的用途,至少袁媛穿越过来这么多年,从来没听说过有胶泥这种东西。

事实上,穿越前她也没见过胶泥长什么样。

从理论到实际应用有很长的距离,即使有毕昇剧透,袁媛也没法独自复刻出胶泥印刷板。

穿越小说里女主角轻而易举就能用现代知识吊打古人的桥段是不存在的,她只能接受现下流行的雕版印刷,以及它非常华丽的报价。

为了尽可能快地铺开读者覆盖面,袁媛不仅忍痛自费印制了三万册《浩劫启示录》,还将它们无偿赠送给书铺。当然,她也没忘记给福伯、阿昌、蔡文姬等故交,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诸侯势力送上几本。

三国已经有了邮驿系统,只要付得起邮费,普通人也可携带信件去附近的驿站寄递。除了专门以此为生的“信客”,许多镖局在押镖的同时,也很乐意顺道帮忙捎带些沿途的信件,赚取外快。

但作为一个名义上已经死亡的人士,袁媛不能堂而皇之地在信封上写上诸侯的大名,不知天高地厚地要把自己写的书寄给他们鉴赏。袁媛多花了好几倍的钱,才找到愿意替她跑腿的“信客”,收信人也变成了诸侯身边的文臣。比如,曹操的书寄给了荀彧,刘备的书寄给了诸葛亮,孙权的书则寄给了周瑜。但受战乱与交通状况的限制,时效性堪忧。

为什么选择寄给文臣而不是武将呢?

主要是考虑到三国文盲遍地,很多武将不识字,脑子也不如文臣灵活。能协助主公在群雄逐鹿的三国站稳脚跟的文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万一他们异于常人的脑回路能相信书里的预言呢?

倘若不寄希望于文臣脑子发抽慧眼识珠,袁媛实在想不出他们能重视这本书的理由了。

丧尸来袭的故事太过荒诞,哪怕是《浩劫启示录》的脑残粉,也不敢把它当真。

眼下正是曹、刘、孙三家争夺地盘的关键时刻,三国群雄忙着相互攻伐,估计也没有闲情逸致看小说。袁媛送书,只不过是在尽人事听天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