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第203章 远距通信计划

在五龙潭基地短暂停留并休整了三天后,苏溟舟没有继续逗留。大陆的局势瞬息万变,他必须尽快将最新的情报带回云帆主岛,与李杨等人共同商议“破晓之心”下一步的战略走向。

侯破浪的伤势已无大碍,可以主持五龙潭的日常防务和建设,这让苏溟舟彻底放下了心。他将许知远留在了五龙潭,让他协助猴子,一方面是用他丰富的社会经验,帮助基地更好地管理和甄别新加入的流民;另一方面,也是让他对“破晓之心”的运作模式,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最终,苏溟舟只带上了陆观涛、黎潮生以及阿源等几名核心护卫,登上了“诺亚号”,踏上了返回云帆主岛的航程。

归途无话。当“诺亚号”那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云帆主岛那繁忙的港口时,留守在主岛的李杨,早已带着一大批核心成员,在码头上等候多时。

“舟哥!欢迎回家!”李杨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爽朗笑容。他给了苏溟舟一个结结实实,属于男人之间的拥抱。

“情况怎么样?”苏溟舟拍了拍他的后背,开门见山地问道。

“一切正常。”李杨点了点头,他的目光,扫过船上那几个风尘仆仆的身影,最后,落在了陆观涛的身上,“就是……许知远大哥呢?他没跟你们一起回来?”

“他留在五龙潭了。”苏溟舟解释道,“那边刚打了大仗,又在快速扩张,需要一个有经验的老大哥坐镇。”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目光,投向了码头后方,那片规模比他们离开时,又扩大了近一倍,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临时居住区。

“我们走了多久?”

“二十三天。”

“多了不少人啊。”

“嗯。”李杨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既喜悦又忧虑的复杂神情,“就在你们走后这大半个月里,许大哥之前派出去的那几支纳新小队,陆陆续续,又带回来了四百多个新人。现在,我们整个云帆主岛的常住人口,已经正式突破三千大关了。”

“而且,”他顿了顿,补充道,“根据纳新小队的反馈,最近这段时间,整个浙越沿海地区的流民数量,好像……突然就多起来了。”

“他们说,现在内陆的那些大城市,甭管是官方控制的,还是被别的武装占领的,都已经彻底关**大门,不让外人进了。很多人,在内陆实在是活不下去

了,就只能拖家带口地,往海边跑。想着,好歹,还能捞点鱼,挖点野菜,不至于被活活饿死。”

苏溟舟沉默了。

他在闽越“三元”**区外,亲眼目睹过那片令人绝望的“环城贫民带”。他知道,李杨说的,都是真的。大陆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急剧地压缩。那些被排挤出来,无家可归的难民,就像退潮后被困在沙滩上的鱼,除了奔向大海,他们,已别无选择。

“我们……救不了所有人。”他看着远处那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海洋,声音里,带着一丝无法言说的疲惫和无力。

“但是,”他的眼中,再次,燃起了那熟悉,充满了坚韧的光芒,“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

他转过头,对着身旁负责后勤的阿光说道:“你待会儿,去一趟南风岛的农业基地。告诉他们,把我们仓库里,那些已经开始发芽、不适合长期储存的土豆,都分拣出来。按照每人一斤的标准,免费发放给那些愿意在海岸边,自己开垦土地的流民。”

“我们给不了他们食物,但至少,可以给他们一些……种子。”

……

当天晚上,“破晓之心”的最高决策机构——“破晓议事会”,在云帆主岛的指挥部里,连夜召开。

苏溟舟将自己此行,在闽越和中州的所见所闻,以及从魏政、胖子和那个年轻的**区班长口中,得到所有关于“人祸”的猜测和证据,都原封不动地,向所有人,做了一次详细的通报。

会议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与当初的苏溟舟一般无二的震惊与……愤怒。

“这么说,”李杨的声音,沙哑得如同两块生锈的铁片,在相互摩擦,“我们,从一开始,就是被……抛弃的?”

“可以这么说。”苏溟舟点了点头,“但现在,纠结于过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必须,向前看。”

他站起身,走到了那面巨大挂满了各种海图和战略标记的作战地图前。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食物,不是武器,甚至不是敌人。”他用手指,在那三个分别代表着“云帆主岛”、“五龙潭”和“紫金山”的红点之间,画了三条长长的虚弱连线。

“是信息。”

“我们太分散了。”他的声音,变得异常的凝重,“我们的三个核心据点

,云帆、五龙潭与紫金山,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战略三角。云帆到五龙潭,直线距离超过一百公里,而无论是从云帆还是五龙潭到最远的紫金山,距离都在三百公里以上。现在,我们想要进行一次有效的信息沟通,除了靠我手上这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没电报废的卫星电话之外,就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派船传递方式。”

“这太慢了!也太危险了!”

“五龙潭之战,就是一个血的教训!如果当时,侯破浪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将高翔来袭的消息,传递给我们,我们就能提前派出援军,他们,就根本不用打得那么惨烈,死那么多的兄弟!”

“一个无法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组织,就像一个迟钝,反应缓慢的巨人。无论他看上去有多么强壮,都终将被那些更灵活、更迅捷的豺狼,活活耗死。”

“所以,”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决定,启动一项新的计划。一个可以让我们,彻底摆脱信息孤岛困境的计划。”

“什么计划?”

“我们自己,造至少三台……大功率的短波电台!保证我们三个核心据点,人手一台!”

……

这个想法,在议事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在苏溟舟展示了他从“方舟计划”中找到的理论可行性后,质疑声很快平息。第二天一早,他便召集了社区里所有懂无线电、懂电子维修的工匠,在那间由旧仓库改造,如今堆满了各种从宁海废墟历次拾荒中捡回来的电子垃圾的“技术研发中心”里,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研讨会。

“各位师傅,”苏溟舟将一张巨大的电路草图铺在工作台上,开门见山,“我想造一台能跟几百公里外通话的电台,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想请大家一起,把它变成现实。”

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名叫钱兴邦的老工匠,第一个凑了上来。他曾是旧世界一个家电维修铺的老师傅,玩了一辈子半导体,是社区里公认的“电路大神”。

“领航员,”老钱扶了扶眼镜,仔细看着图纸,眼中精光一闪,“您这思路,是想用晶振起振,然后倍频,再加功放……嘿,这路子,跟我年轻时玩矿石收音机、给火腿族朋友攒机器的思路,差不多啊!”

苏溟舟心中一喜,知道找对人了。“没错,钱师傅!核心就是这几步。但具体到每个零件,都得靠我们从这些‘垃圾’里变废为宝了。”

“第一步,‘心脏’,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精准的信号源。”苏溟舟指着图纸上的振荡器部分。

“这个我知道!”另一个年轻些,叫孙宇的工匠立刻说道,他以前是个电脑维修员,“咱们库房里那堆从宁海拖回来的**彩电里头,肯定有!特别是那种进口的PAL制式的电视,主板上都有个银色的小铁罐子,上面写着‘4.433619’,那就是色副载波晶振,稳得很!”

老钱点了点头,补充道:“没错!拆下来,用主板上现成的反相器芯片,或者随便找几个三极管,搭个皮尔斯振荡电路,配俩小瓷片电容,就能让它重新‘唱歌’!”

“好!”苏溟舟大受鼓舞,“那第二步,倍频和滤波呢?4.43兆的频率还是太低了,我们要把它弄到8.8兆以上,才能传得远。”

这个问题,让现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还是老钱,沉吟了片刻,一拍大腿:“有了!咱们可以拆那些旧收音机里的高频三极管,搭一个丙类放大器!那玩意儿天生就不是线性放大的,输出的谐波多得很!我们在它屁股后头,接一个LC谐振回路,把谐振频率,就定在二倍频的8.867兆赫兹!这样一来,出来的信号,不就是我们想要的频率,而且还干净得很!”

“那LC回路的电感和电容呢?”孙宇追问道。

“更好找了!”老钱指着墙角一堆拆散了的收音机机芯,“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小方块了吗?那叫中频变压器,里头就有现成的可调电感和电容!咱们用万用表,耐心点,肯定能凑出我们需要的数值!”

“太棒了!”苏溟舟兴奋地在图纸上记录下来,“那第三步,调制,怎么把我们的声音‘印’上去?”

“这个简单!”一个曾经在工厂修过对讲机的工匠抢着说,“咱们从废电话机里拆个驻极体话筒,用个三极管做个话筒放大。然后,把放大后的音频信号,通过一个隔离变压器,加载到功放管的电源上,这叫‘集电极调幅’,稳定、可靠,失真还小!”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苏溟舟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功率放大!我们需要至少五十瓦的功率,才能保证信号能被三百公里外的紫金山听到!”

“五十瓦……”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要大功率?”老钱的眼中,却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那就得找电视机里的‘大宝贝’了——行输出管!那玩意儿,就

是为了高频、高压、大功率工作而生的!皮实,耐操!咱们找两只型号一样的,比如BU系列的,做成推挽放大电路,别说五十瓦,七八十瓦都有可能!”

“散热呢?”孙宇立刻指出了问题。

“那不就是现成的吗?”老钱指着一堆同样从宁海捡回来的废旧电脑机箱,哈哈大笑,“把CPU上面的散热器拆下来,一个不够就装两个!管够!”

“最后,天线!”苏溟舟指向了图纸的最后部分,“我们需要一根高效的‘声带’,把我们的声音,发射出去!”

“这个,就得下力气了。”老钱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得用粗铜线。我记得上次去宁海拾荒,咱们不是从一个电信机房里,搞回来好几盘粗铜线吗?那个正好能用!在咱们山顶上,拉一根总长大概16.8米的‘偶极子天线’。为了让电台的能量不白白浪费掉,我们还得自己绕一个‘巴伦’,也就是平衡不平衡转换器,拿电视机高压包上的铁氧体磁环就能做。最后,用电视机的75欧姆同轴电缆连起来,这事儿,就算成了!”

当老钱,讲完这充满了严谨的逻辑和无尽的属于“拾荒者”智慧的最后一句时,整个研发中心里,所有人的眼中,都燃起了一种炽热的光芒。

那是一种,即将亲手,将失落的文明,重新从废墟之上,一点一点地,拼接回来的……神圣感与使命感。

是为了高频、高压、大功率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