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小说网

14. 不期而会(四)

这几日阴雨连绵,细碎的雨声落在耳朵里,让人更加烦躁。

皇帝方绪咬着牙皱着眉,看完了前线寄来的军书。终于没能忍耐住,将纸揉成一团,狠狠摔到地上。

数月前,内政安定的楚国全力北伐,意在夺取淮南之地。虽然燕国及时做出应对,却还是被攻占了合肥等城,就连寿阳也岌岌可危。

好在佛祖保佑,围攻寿阳城的楚军在一次攻城失败后,主帅临阵逃脱,直接逃回了他们的国都。

也是因此,前线将领愈发跃跃欲试,想要乘胜追击,但却被方绪否决了。

方绪不认为眼下是最好的时机。

燕国军队的后勤已经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寿阳城更是兵民俱疲,需要休养生息。无论如何,总得等秋收过去再说。

何况光比兵力,其实双方差距不大。而荒唐到会扔下大军逃命的将领实在难得,不能保证下次也有这样的好运。

只不过在前线带领数万大军的顺阳侯不是这么想的,还三番五次给皇帝上书,希望准许他出兵夺回合肥。

顺阳侯行军打仗多年,虽然算得上是常胜将军,却也难免有败。数年前便因一次败仗被先帝免官,在方绪即位后才再次被启用。

因此顺阳侯对方绪很是忠心。

然而这才是问题所在。

如果顺阳侯并不忠于方绪,那他就能心安理得地除掉他。可他忠心耿耿,又擅长带兵打仗,方绪舍不得不用。

方绪亲政还没几年,信得过的又有才干的臣子实在不多。

但毫无疑问顺阳侯根本没将方绪当做一个大权独揽的皇帝,甚至觉得他还稚嫩得很,所以才会三番五次不把他的话当回事。

皇帝的命令怎能这么没有威慑力?

一次两次方绪还能忍,可顺阳侯显然并不会揣度上意,愈发变本加厉。

于是皇帝给前线的回信也就从一开始好言好语的“切不可贪功冒进,以免得不偿失”,变成了“不许,不许,朕说过不许”。

平复完被激怒的心情,方绪又忽然自惭形秽起来。

他与经常亲征的祖上先辈不同,反倒需要依赖书信和前线沟通,实在窝囊。

可他真的没有办法,他并非自幼就被当做太子教养,也根本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

而且他也不敢离开都城。

方毅那句“我可自取”还萦绕在耳边。

方绪按了按眉头,道:“北海公主这次出宫,都去了哪些地方?”

“回陛下的话,”黄轨将身子弯得极低,“她在博陵王第呆了一日一夜,还和南乡长公主一起去了安平寺,除此之外就没什么特别的了。”

和她自己说的相差无几。

方绪摆摆手道:“知道了,下去吧。”

随后便又陷入了沉思。

方孟春虽然是方毅的女儿,但据他所调查,她和父兄的关系素来一般。加上她和亡夫的家族也无甚联系,身份背景反而比其他宗室女还要干净。

年少早寡,倒也可怜。所以他才会敢让她入宫做女侍中,既安抚了宗室,还可以调节皇后和贵嫔之间的矛盾——虽然后一个目的并没有达成。

方孟春也是个脚踏实地做事的,方绪听闻皇后将她安排到了宫学去教书,觉得也算是因才而用,并未阻止。

只是,或许是因为博陵王收养了方孟春的弟妹,他们的关系似乎还很不错。

博陵王,这个行为举止叫方绪挑不出任何错处的叔父,在臣民间都极有声望,以至于无懈可击。

到底怎么才能找到机会……

一想到这些,方绪就觉得心跳又变得极快。

不要想这些了,方绪,千万不能太急。

他在心中默念。

自己是要做明君的,治国理政自然也很重要。虽然秋种的时节已经过了,但明年的春耕如何统筹,也该提前打算起来。

方绪翻阅着太仓令和度支尚书上交的报告,看着累年减少的存粮和钱帛,不禁十分担忧。

这几年收成一直不大好,今年夏季更是大旱成灾,好在历年存下不少米粮,才勉勉强强熬过来了。

战事的消耗速度惊人,因此如今更不能大动干戈,可惜想要立功的前线将领是不会理解他的……

“对了,梁侍中呢?”

虽然是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守在门口的黄轨立刻就反应过来了。

“陛下前几日吩咐侍中,让他专心修史来着。”

“是有这么一回事……”方绪这才抬起头,“这样,你去把他叫过来,就说朕有要事相商。”

“唯。”

最近各类事务繁忙,方绪作为皇帝日理万机,确实有疏忽错漏的地方。若非黄轨提醒,他差点都忘了前几日和梁侍中动过气。

先帝虽然没给他留下什么能征善战的将领,有点经国之才的大臣倒是有那么几位,这侍中梁辉就是其一。

往常方绪在处理政务时遇到难以决定的事,便会向梁辉问询。虽然偶有不愉快,但大多数时候他们还算得上是对相得的君臣。

而梁辉在方绪即位后,还领了著作郎的职,负责修纂国史。

但方绪不知,梁辉因此就有些不乐意了。

本国曾因修史酿出过惨案,许多人都将这一职务视为烫手山芋,这是其一。其二,梁辉自知并不擅长修史,要是把国史修得粗制滥造,不仅会被皇帝怪罪,而且还可能遗臭万年。

但梁辉不想忤逆这位性情难以捉摸的年轻皇帝,还是应下了此事。只是他仅负责整体的安排,具体的写作工作几乎都交给了秘书省的其他人。毕竟他经常需要在御前顾问应对,也还有其余种种公务要处理。

不过梁辉也不是完全“尸位素餐”,与之相反,他对修史还是很上心的。其他人撰写的内容,他会都逐字仔细检查过,若有难以决断的部分,则在反复斟酌后请皇帝过目,得到首肯才愿定稿。

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梁辉是真的拼了老命。

前些日子,他因为劝谏不当,惹得皇帝动了怒,叫他“专心修史”,因此这几日梁辉都一直待在秘书省,未曾见过皇帝一面。

黄轨找上门来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年轻的校书郎讨论修史的事。

“只依靠起居注和相关文书,总会有缺漏的内容。下官认为,如果要写得尽善尽美,必然还得多找来些资料。”

“诚然如此。但后妃之事总有种种忌讳,须得谨慎些。”

他们修史,并非是凭空造出一部史书来。近年的还容易些,几十年前的必然要参照前人所修的史书,以及起居注等原始材料。

有时候修到一半,才发现某人的事迹有遗漏,或是某件事的经过有缺失都是很正常的,更可能会有彼此矛盾的材料,需要他们反复求证。

黄轨看他们聊得认真,也没直接上前打扰。

梁辉总归是皇帝比较信任的大臣,又向来对他这等宦人不加以蔑视,黄轨自然也好言相待,处处给方便。

至于和梁辉在讨论问题的人,黄轨在脑海里搜寻了几回,没有事先在秘书省见过他的印象。但这反而让黄轨确定了人选。他的消息灵通得很,自然也知道不少官吏人事变动的消息。

秘书省新进的年轻人,当是那位叫程瑛的郎君了,据说是梁侍中看重他的才学,请示皇帝让他以白衣平民的身份协助修史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258xs.cc】